[行走]瓦尔特现在在哪里
2014-11-07    作者:王朝文 闫磊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瓦尔特现在在哪里?”这个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直悬着的包袱,成了不少中国人与波黑人首次见面时相谈甚欢的话题。
  波黑和中国,两个国家相距万里,两国人民却因为这部40多年前的二战题材电影而没有陌生和隔阂,对主人公精神的认同更拉紧了中波人民的感情纽带。
  作为“70后”,波黑联邦通讯社社长法鲁克年纪不大,却深受父辈影响,同样认为“瓦尔特”是这个国家最主要的名片之一。他告诉笔者:“50岁以上经历过南斯拉夫时代的人,对这个名字特别有感情。它象征着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许多中国人正是因为1972年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记住这座城市的名字。“——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等经典台词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主人公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深深扎入中国观众的内心。
  漫步在电影拍摄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街头,感受这座山窝里的小城。这里虽然只有30多万人口,但可以想象波黑人民战时利用地形,凭借团结一心的精神,抗击敌人入侵的景象。
  这座著名城市饱经战火洗礼,身世颇为波折。1992年,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承认原属南斯拉夫联邦的加盟共和国波黑独立,而反对波黑独立、坚持留在南联邦的波黑塞尔维亚族动用坦克和火炮包围萨拉热窝,不间断地对其进行轰击,波黑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被视为欧洲自二战后最惨烈的战争。
  大约10万人在波黑战争中丧生。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南斯拉夫电影的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也因饥饿而在萨拉热窝去世。波黑全国440万人口中大约一半流离失所。萨拉热窝近半城区被毁,战后多年,城市仍在重建之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遗留在历史建筑上的弹痕。一些老城建筑和广场专门设立纪念碑和警示标志物,让各族民众记住血的教训,珍惜和平。
  “内战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爆发导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南斯拉夫缺少像前领导人铁托那样的领袖。铁托在老一代人们心中威望很高,相当于瓦尔特那样的民族英雄,也是各民族凝聚、和平共处的保障。2010年大选时,有不满时任政府的党派就打出竞选口号‘铁托回来吧’。”法鲁克说。
  为怀念铁托,萨拉热窝市内一家咖啡馆以他为主题,室内布置犹如置身铁托执政的时代,各种照片、老旧物品林立,甚至还有坦克等退役军事装备陈列在庭院。笔者到访时,咖啡馆座无虚席,大多是年轻人。铁托的印记没有在波黑消退。
  30多年前,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地位显赫,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居住在现代化公寓和拥有私家车的比例之高,几乎让每一个到过那里的中国人惊讶不已。但如今,有“小南斯拉夫”之称的波黑,因战争元气大伤,经济疲弱,失业率在将近50%的水平高企,基础设施薄弱,需要更多发展动力。
  法鲁克说:“希望外界都来波黑看看,尤其是中国的朋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这座城市在中国家喻户晓,波黑战争和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令萨拉热窝闻名于世。即便饱经战火洗礼,这座城市依然宗教多元共存,林立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东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教堂,多民族、多宗教的特色建筑物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这里集市、餐饮等服务业发达,即使不是周末,市中心也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另外,在新城区可以看到不少新商厦、酒店及大型购物中心,里面有名牌专营店和快餐店,电车在路面上穿梭行驶,比人们想象的要现代化得多。
  法鲁克说:“不仅是瓦尔特的影迷可以来次圆梦之旅,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大有可为。在葡萄酒、矿产、建筑、文化教育等领域,波黑都有优势和潜力,希望更多的中国朋友认识、了解波黑,帮助我们加速经济增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揭萨拉热窝被围20年变迁
 
频道精选:
· 【思想】“交警罚款任务表”中的荒诞与真相 2013-06-14
· 【读书】新型央地关系应激励相容 2014-11-05
· 【财智】货币基金三季度“降温” 股基积极加仓 2014-10-31
· 【深度】中期选举落败 奥巴马经济政策面临洗牌 2014-11-0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