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数月的“捕鼠风暴”不仅在公募基金业掀起血雨腥风,更是刮向了资本市场的各个利益环节:银行、券商、保险(放心保)、私募、财经公关,人人谈“核查”色变。
近日,一位接近证监会稽查局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证监会正在扩大稽查总队的阵容,人数或将在300人的基础上再扩编300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资本市场,“突袭核查”将成为一种常态。
“自从去年下半年肖钢主席定调证监会职能从‘重审批、轻监管’向监管执法转型以来,监管风暴就开始了。”广州一大型公募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整个资本市场风声鹤唳,连上市公司交流会都变成了报表交流会,大家都不敢说任何敏感的信息。”
稽查总队将扩编至600人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自去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线索38件,案件涉案人员范围扩大,交易呈现链条化,并且涉案金额巨大,涉及机构较多。
在这场席卷整个资本市场的监管风暴背后,有一支神秘的队伍逐渐进入投资者视线,那就是稽查总队。在每次内幕交易或者老鼠仓水落石出前,总有稽查人士或者是伪装成交易所的人士突袭某个公司,抑或是约谈某个基金经理。而公司或者个人也总是信誓旦旦地撇清“此次核查没有稽查人士,只是例行检查”。
证监会稽查总队在2007年11月组建,核定编制170人,被认为是当时证券执法的重大改革。根据证监会官网显示,稽查总队内设20个职能处室,分别是办公室、调查一处至调查十五处、内审一处及内审二处、技术支持处和纪检(监察)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承办证券期货市场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虚假陈述、欺诈发行等重大案件。
“目前证监会稽查总队大概有300人,证监会正在向国务院申请在原来的300人编制上再新增300人。”上述接近证监会稽查局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广州某券商合规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疑虑,“这当中涉及几个问题,其一编制问题首当其冲,据我所知,证监会稽查总队的编制似乎已经饱和;其二,新增人员的待遇问题如何解决更是重点。”
“初步方案是上层批编制即可,工资待遇方面由会里(证监会)自己解决。这新增的300人将有很大一部分人担任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等专业角色,还有一部分人将会进入到交易所,方便交易所和稽查队联动。”前述知情人士称,“进入交易所或者中登公司可能动用的是事业编制,而非公务员编制,待遇就以交易所为准。”
“稽查部门已与交易所之间建立了异常交易线索直接报送机制,一旦交易所发现异常交易账号或者异常交易人物或者媒体报道提供的明确线索,将直接报送给稽查部门进行稽查。”前述接近证监会稽查局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未来部分稽查人士合并到交易所后,调查取证就更容易了。”
证监会也于近日对外表示,已经建立起审核与稽查联动机制,一旦发现重大违规或者有明确线索,将由稽查部门介入。
据悉,稽查执法综合管理平台主要为“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以监测预警为核心,线索发现、案件管理、调查分析、复核审理四个信息系统,努力实现案件线索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
业内人士认为,扩编或只是证监会的第一步,未来或将围绕“事后监管”职能有更多的实施方案出台。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担忧,稽查人士的扩编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士掌握了内幕消息,存在风险。
揭秘“捕鼠”细节
业内一直流传证监会稽查部门排查出一份投资界40人嫌疑人名单,而随着“捕鼠”运动的不断升级加码,“40人名单”始终是资本市场的一块心病,更是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各位资本大佬头顶上。
“近来,就有2位资深公募人士向我咨询40人名单的事,他们以为我跟会里比较熟,就能看到。”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我哪能看到那个什么40人名单。据我猜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名单,极有可能是会里放风出来让市场产生警惕。”
诚如业内流传的一个段子:“圈内都在传我已经被盯上,而实际上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因何事被盯梢,我又只能通过各种人脉关系去查我到底是否被盯上了。”这恐怕是这次核查风暴带来的风声鹤唳的真实写照。
那么证监会又是如何找上“你”的呢?
“有几点很关键,敏感时期、敏感人物、敏感价位、敏感账号,如果这几点巧合性很大,基本上就会被稽查人士盯上了。”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比如某个账号在敏感期内(停牌前等)买入一只股票,然后又在短期内获利出仓,买卖点位都很好。这就很容易引起稽查人士的怀疑。”
据记者了解,有位私募老总就因为敏感时期操作珠海一家上市公司股票获利颇丰,随后被证监会盯上并被罚了盈利金额的3倍罚款。
而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与公募基金保持密切联系、联动又迅速的账号就是属于非常敏感账号,平时不活跃突然活跃的这类账号也非常危险。
“我们圈内有个不成文的推断,那就是,对某只重大事项停牌的股票,如果是一周之前买入那是必查账户,一个月之内则是重点排查,三个月之内买入则是有选择性地查,半年以上则认为比较安全,可以被解释为价值投资。”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做投资,都不敢跟任何人透露信息了,除非是自己真刀实枪的调查得来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不会通过电话告知,而是选择通过短信将荐股信息透明公开地发送,同时列明推荐理由。”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最近的监管查得非常严,“只有你没做过的,没有查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