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债券型基金迎来一波分红小高潮。某财经数据显示,本周共将有18只基金(A/B级分开计算)向投资者派利,除融通创业板为股票方向基金外,其余的17只均为债券型基金。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观察年内已实施分红的开放式基金发现,今年以来截至6月26日,共有3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93只开放式基金进行127次分红行为,累计分红66.9亿元,相比去去年同期下降78.78%。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型基金成了今年分红大戏的绝对主角,在93只实施分红的开放式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据62席。但从分红金额角度来看,却与股票及混合型基金有着较为悬殊的距离。换句话说,今年债券型基金主打“多次少量”式分红。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基金分红热情不高,主要由于去年基金大幅亏损,基金无力分红。而债券型基金在今年和去年都是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为满足投资者落袋为安的需求以及持续营销的考虑,在今年也更倾向于分红。
无红可分 开基年内分红同比降8成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6月26日,共有3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93只开放式基金进行了分红,占全部开放式基金总数的8.27%。区间共计分红127次,累计分红金额为66.9亿元,相比去去年同期215只开放式基金251次的分红次数及315.32亿元的分红金额,分别下降了49.4%和78.78%。
细分至各月份来看,今年上半年,月中分红金额最高的是3月份,共有13只基金向投资者发放红包,累计派利20.65亿元,占年内分红总额的30.87%,而分红最少的则是2月份,月中仅3只基金分红,累计金额为1378.34万元。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小青近期指出,今年基金分红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去年基金大幅亏损,基金无力分红,在基金亏损的同时其规模也缩水,分红会使资产萎缩加速,进而影响后市基金操作;另一方面,今年市场持续走低,基金业绩不尽人意,无利润也就无红可分。
债基分红潮来袭 主打“多次少量”牌
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俨然成为分红的重要支柱,在已实施分红的93只开放式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62只,占66.67%。但从分红次数和金额来看,债券型基金也普遍表现出“多次少量”的分红特点。
其中,嘉实超短债以每月分红一次的效率,年内已实施6次分红行为,是93只开放式基金中,频率最高的一只。同时,融通AB、万家稳健增利等23只债券型基金也均已实施了2次分红行为。
而进一步整理数据显示,年内已实施分红的93只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15只(包括6只指数型基金),累计分红16次,分红金额25.77亿元,平均每次分红1.61亿元;混合型基金11只,累计分红16次,分红金额30.88亿元,平均每次分红1.93亿元;债券型基金62只,累计分红90次,分红总额9.23亿元,平均每次分红1025.56万元;保本型基金3只,累计分红3次,分红金额9954.03万元,平均每次分红3318.01万元以及QDII型基金2只,年内分红2次,分红金额为131.38万元,平均每次分红65.69万元。
即,债券型基金在分红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分红金额与股票及混合型基金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今年债券型基金主打“多次少量”式分红。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现在基金公司数量的增多,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是一种博弈的关系,现在基金进行分红也可能是出于为使投资者心理得到满足,保证份额的稳定。
“债券型基金在今年和去年都是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并且债券型基金向来因偏好获利了解而更倾向于分红。”他补充道。
华夏系3基金大方派利18亿元居首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嘉实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分红动作最频繁,旗下5只基金累计分红多达14次。而旗下8只基金先后分红的南方基金公司年内也累计向投资者派发了10次红包。此外,年内分红超过5次的基金公司还有泰信、交银、光大保德信和富国等4家公司。
而红包频发并不代表给投资者的回报最多,整理数据显示,华夏基金公司旗下年内仅3只基金实施了4次分红,但分红总额已高达18.1亿元,是39家实施分红的公司中,派利最丰厚的一家。此外,海富通、新华、泰达宏利和博时等4家公司年内分红总额也均超过5亿元,分别为11.46亿元、8.19亿元、7.86亿元和5.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