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试水”效应正在银行理财市场上发酵。据第三方理财机构普益财富统计,截至6月中旬,今年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1575款,较去年同比增长24.6%,但收益率却呈现逐月小幅下行的态势。利率市场化大幕初启,人们发现,降息下的银行利率已与以往不同,在不少银行已是明降暗升,让曾凭略胜存款收益的银行理财品渐陷窘境。业内判断,更明显的两极分化或将出现。
理财品收益渐缩
银行息差大幅降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首当其冲。
自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品收益整体下滑,其中以短期产品尤为明显。截至6月19日,杭州各商业银行发售的6个月至1年期产品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已降至5%,6个月以下产品则降至4.55%以下。而上个月,6个月至1年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还在5.1%至5.3%,6个月以下产品为4.8%左右。
光大银行理财师张砾尹认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品的收益率事实上一直处在下行通道中。特别是进入二季度后,先是5月份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接着6月上旬降息,对银行理财品影响一波接着一波。
从趋势看,此次降息后银行利差会收窄,加上传递到理财环节会有一个滞后期,预计短期理财品收益率会进一步下降,与定存利率差距将越来越小。
高收益须过高门槛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存款,理财品优势暂时难被取代。以当下最为抢手的1至3个月短期产品为例,6月份前半个月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4.2674%,即使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依然胜出。目前1年期定存利率较高的城商行为3.575%。相比之下,1年期及以上理财品的收益率还能达到5%以上,投资中长期理财品的收益显然更可观。还有,近三个月的CPI数据都维持在3%左右,理财品4%以上的预期年化收益对普通投资人群仍有不小的吸引力。
只是,投资者若想获得更高的理财收益,资金投入需较以前更多。与以往较常见的理财品10万元、20万元起售点相比,眼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售50万元、100万元起步的理财产品。像兴业银行2012年第16期万利宝私人银行类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7.5%,不仅投资期限长达5年,其投资门槛也要100万元;光大、深发展银行各有一款超短期产品发售,3天投资期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和3.2%,门槛高达500万元。
外资银行“任我行”
降息10天来,杭城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等中资银行目前均已不同程度地上浮存款利率,半数中资银行一浮到顶。但外资银行特立独行,形成了长短期存款利率明显“倒挂”的现象。
记者今天从杭城几家外资银行了解到,外资行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泾渭分明”,花旗银行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3年定存利率1.1%;渣打银行3年定存利率1.6%,5年期定存利率1.7%,均大大低于一年期定存3.25%的基准利率。汇丰、花旗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是3.1%、3.3%和3.5%,则与国有五大行看齐。
渣打(中国)投资部研究员冯博认为,外资银行下调长期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表现,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此外,外资银行主打纯投资类的理财产品受降息影响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