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崎一句“利润高的不好意思公布”,让银行业的高频词和敏感词,开始集中于“暴利”二字。
作为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估计早已料到会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被问到此类问题,他并不想作太多回避,只是再三表示,希望记者把自己的话“写得完整一点”,不要断章取义。
在他看来,银行业的利润只是比较高,还不能称之为暴利,也并不是一个长期现象,预计今年开始就会有所下降。
而对“暴利”一说极力否认的银行高管不在少数,农行行长张云即认为,从目前利润数量来看,确实比较大,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并没有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建行副行长庞秀生也公开强调,银行和实体经济效益反差巨大在建设银行是不存在的,每天利润4.6亿元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大小,和利润薄厚无关。
1645上市公司利润半数为银行造
数字会说话。
理财周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已有164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年报,净利润总额为18305亿元,其中,12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为8489.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半壁江山。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22家,其中银行业占据11席位,仅华夏银行未进“百亿军团”,但92.21亿的净利润依然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居于前列。
工商银行再次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称号,去年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较上年增长25.6%。国有银行中相对利润较少的农业银行净利润也实现1219.56亿元。
而截至记者发稿前,光大银行年报业已出炉,180.85亿元的净利润数据十分亮眼,比上年大幅增加53亿元。
至此,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已达到714.85亿元,把其他行业远远抛在身后。
能够与其比肩的唯有保险业,4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平均净利润130.70亿元,而中石油、中石化所在的能源行业,
截至4月16日,已公布年报的40家公司,平均净利润仅为79.94亿元,房地产业94家公司平均利润5.79亿元,与银行业相比,都仅是一个零头。
除此之外,银行业净利润的增幅也在全体上市公司中遥遥领先。从净利润增长情况来看,13家上市银行全部实现正增长,平均增长39.27%,增幅在30%以上的就达到了8家。净利润增幅最低的为中国银行,为18.93%,最高的则为深发展,达到64.55%。
以上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此前来自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该组数据称2011年全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2010年的7637亿元增长36.3%。相比之下,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的数据则相形见绌。
银行暴利三大来源,利息差独大
那么银行业的高利润究竟从何而来?
一般而言,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是净息差,二是中间手续费,三是投资交易收入。
仔细分析年报不难发现,虽然各大银行一直在强调提升非利息收入比重,但息差仍是银行业最大的利润来源,占总体比例七八成左右,理财周报统计数据显示,已公布年报的13家上市银行去年共实现净利息收入约17186.30亿元,其中,五大行实现净利息收入约13051亿元,农行对利差业务的依赖程度最高,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长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建行和工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6.70%和77.08%,利息收入占比最小的中行也达到了69.5%。
而去年信贷收紧和央行加息周期的影响下,银行业净息差收入普遍上升,成为其“日进斗金”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超3个百分点,虽在国际范围内来看不是最高,但也维持在相对高位,而由于银行信贷在资金配置中居主导地位,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金融危机后,国内银行业信贷投放总量,更是由2008年的4.91万亿猛增至2011年末的7.47万亿。天量信贷投放将息差优势进一步放大,造成当前银行业的高利润。而多年维持这种盈利模式的主因,还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利率管制,银行在议价能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尽管近年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实际脚步仍低于普遍预期。
而在利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银行业近年来规模的持续扩张成为了其利润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显示,
2005年底,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为37.47万亿元,到2011年底增长到113.28万亿元,6年时间翻了不止3倍,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表示建行资产规模增长对于净利润的贡献达到8.85个百分点。
高利润背后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实现高利润的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这种高增长也并非能够长久持续下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高速利润扩张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对银行的“成本”考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吸收存款成本和操作成本等层面,将其置于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之中去观察,支撑银行高利润的因素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必须关注的是,高资产回报率背后隐藏的信贷损失的滞后问题。按照当前的会计准则,目前信贷成本的核算只记录已经发生的信贷成本,并没有体现周期性的预期信贷成本,具有一定滞后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曾刚认为,如果未来的实际不良率水平超过2.5%,银行现有的高利润就无法维持。具体来说,如果按2011年底54.79万亿贷款余额来算,贷款损失率每上升一个点,银行的风险成本就会增加5479亿。这意味着,在实际贷款损失率达到4.1%时,银行的净利润就基本降低为零,如果超过此水平以上,将会出现亏损,并冲减资本金。
虽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贷款损失率距此还有相当距离,但是基于上述风险成本核算的滞后性,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还是可能对银行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有权威部门测算数据得知,以2011年银行业10412亿利润为基数,若不良率上升1个点,损失率50%,则利润损失21%,仅剩8273亿元;损失率70%,则利润损失29%,仅剩7417亿元。
而更加隐形的成本来自于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国家财政支付的改革成本。多年前,天量坏账曾经让中国银行业背负骂名,工、农、中、建、光大等相继完成不良资产剥离和国家财政注资,显性成本和隐性财务成本加起来接近万亿,而如今的银行业即通过税收来偿还这笔改革成本。
近年来,政府税收中很大比例都是由银行业提供,银监会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上缴营业税和所得税1.64万亿。陈小宪也表示中信银行从上市至今实现了870亿元的净利润,但同期交税490亿元,占比很高。
今年,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息差见顶和利率市场化压力将限制银行业利润的增长。中金公司的观点是,受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影响,大银行的净息差将在一二季度见顶,而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在去年四季度或今年一季度见顶,预计2012
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15%,低于市场预期。
随着年报公布,银行再次因暴利被推向风口浪尖。银行究竟是如何暴利的?愈万亿的利润又来自哪里?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业共实现净利润1.04万亿,同比增长36%。其中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总和为6808.49亿,占比65.38%。
银行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和中间收入,而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及银行乱收费也相应地成为银行暴利的“罪魁祸首”。
利息净收入1.68万亿占近8成
尽管中国银行业处在转型阶段,非利息收入占比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在利率不放开的情况下,传统存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源,更何况2011年处在加息周期中,息差进一步扩大,利息收入放量增长。
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2家银行中,2011年实现利息净收入1.68万亿,占营业收入的78.37%。其中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627.64亿,建行实现净利息收入3045.72亿元,同比增长21.10%,五大行利息净收入总和为1.31万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表示,利息收入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预计增长17%;二是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持续反弹,去年整个社会资金面相对紧张,商业银行议价能力相对借款人有所提升,利差水平上升,平均增加0.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中间收入占比的转型中,以招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打响了第一枪,结果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却是五大行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数据显示,工行、建行、中行手续费佣金收入均超过22%,建行最高为22.5%,农行和交行也接近20%;民生、招行、兴业分别为19.27%、17.72%和15.58%,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10%左右。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鳞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手续费佣金收入主要是零售业务,而四大行在网点和客户资源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具体来看,结算、理财业务手续费主要来自渠道网点优势,投行、托管、代理则是客户资源的优势。”
手续费佣金收入4291.2亿,17.3%涉嫌违规
2011年货币政策偏紧,信贷投放收紧,以企业发债的投行收入和理财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银行手续费佣金收入增长较快。
2011年,12家银行实现手续费佣金收入4291.2亿,同比增长44.23%,其中深发展手续费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24.88%,增长最快。
深发展手续费佣金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理财收入和平安集团的交叉销售。2011年,深发展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为4200亿,同比增长463%;基金、保险代理业务规模明显扩大,在基金市场份额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提上58%,其中仅代销平安大华行业先锋基金销售量达11亿;保险代理业务新增规模保费同比增长近25%,其中平安保险产品规模保费13.22亿。
除深发展实现理财手续费2.84亿,同比增长408.02%外,2011年华夏银行实现理财业务手续费10亿,同比增长324.57%,工行、建行理财业务手续费增长也超过40%。
据了解,理财业务手续费主要是产品的实际收益和银行给客户收益的价差。理论上来讲,是由银行单方面决定的,但银行也会结合产品具体收益调整价差,有时银行也会倒贴,如月末揽存发行的短期或超短期的8%甚至9%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甚至会倒贴以实现高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中,存在很多“以代收费”、“浮利分费”争议性收费。
对此,工行行长杨凯生在2011年年报分析师交流会上坦陈:“客户申请贷款,经过风险定价,银行认为7%的利息可以承担风险,但是7%有时变成6%的利息和1%的手续费。”
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也表示:“银行收费本来是在利差中体现的,由于中间业务收入考核的存在,银行只好将10%的上浮利息作为财务顾问费等名目向客户收取,这种操作手法在业内屡见不鲜。”
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银监会开始整治财务顾问和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担保手续费等信贷相关业务手续费收入,并于2012年2月19日公布不得以代收费、不得浮利分费等“七不准”的《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在4月1日前公示收费标准。
而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在12家银行年报中,明确披露财务顾问和咨询费、信用承诺手续费、担保承诺手续费等手续费佣金收入为742.25亿,占12家银行手续费佣金收入总和的17.3%。这只是冰山一角。
收费整治影响银行业转型
欧美银行业只有30%的利润来自息差,70%来自中间收入;中国银行业的中间收入只有20%。增加手续费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的占比,本来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方向,而由于公众对银行乱收费的不满,转型似乎要受影响。
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银监会整治银行收费以来,银行手续费收入已经受到影响。2011年四季度,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当季环比下滑5%,农、中、建交环比下降幅度分别为21%、13%、14%和10%。
“与国外相比,实际上中国银行业的收费并不高,但是收费不透明、公示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金鳞表示。
深圳某券商分析师则认为,银行提供服务,收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收,不能乱收。
而从商业银行到监管,都纷纷把银行乱收费的矛头指向了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而这种考核正是来自银行转型的压力。
在银监会18个部门牵头的督导组广东检查时,多位商业银行人士指出,这些年,银行业对中间业务收入几乎形成了一种崇拜,在制定经营计划时,往往将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定得偏高。更重要的是,从总行、分行、支行到基层,考核指标层层加码,逼得银行员工倾向于向客户多收取费用,或者将利差转移为收费。
“当初强调中间业务收入,是为了促进银行多元化业务结构,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如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上来了,但收费标准的缺失,却造成了银行收费问题的突出。”上述深圳某券商分析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