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加息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叠加效应,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紧张,发行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并竞相提高产品收益率以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缓解资金压力的普遍做法。这使得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以及收益率节节攀高的显著特点。此外,由于信贷资产类产品受到较多监管约束,货币与债券市场类产品开始借机上位,撑起银行理财市场半壁江山。银行理财也开始抛开浮华,回归本来面目,发挥其在货币与债券市场的投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具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服务。
理财产品发行量爆发式增长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发行规模前5位的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猛增,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需求。首先,在监管层对商业银行月末、季末以及年末考核时,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考核压力。其次,在以利差为主导的银行盈利模式中,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于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良多。最后,在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趋紧的背景下,作为表外业务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信贷的一种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了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了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了32.8%,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投资者更倾向于短期理财产品,以在保持较好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规避通胀。”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表示。此外,由于今年的宏观调控使金融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尤其是资本市场中的短期资金需求显得更为迫切,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收益率节节攀升在发行量“井喷”、销售火爆的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节节攀升之势。7天超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1个月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半年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数也达到4.5%。而在去年,投资期限为半年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者只有4%左右,而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为3%。
记者还注意到,上半年理财产品出现了过去难得一见的收益率倒挂现象。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8%,但期限更短的1个月以下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3.61%,高于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市场资金趋紧导致市场利率攀升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监管层的月末、季末考核依然存在,因此在月末、季末发行高收益、超短期理财产品,并且竞相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引客户、留住存款成为商业银行渡过难关的另一种途径。
“目前3个月期以下的产品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二。临近6月底,短期理财产品包括7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非常高,有些已经达到7%,这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例如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必须清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通过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能独立测算出理财产品成本,在产品销售时要充分揭示风险,在产品存续期间和终结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肖芳表示。
另外,尽管上半年国内通胀一直处于高位,不少银行把抗通胀作为噱头吸引投资者,但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真正跑赢通胀的仍然是少数。数据显示,上半年到期的7731款理财产品中,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5.5%的理财产品只有186款。
在今年上半年到期收益率较高的2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最高的为20%,而上半年到期收益率为零或负收益的11款理财产品中,亏损最多的达到-22.4%。
资金流向透明度有待加强从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来看,主要集中在债券类、货币市场工具类和组合投资类,其中组合投资类包含了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信贷资产和股票等。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债券市场类产品发行3606款,占比达到42.44%,其他类产品2971款,占比34.97%,而信贷类产品发行量仅为266款,占比3.13%。
“与去年相比,结构转变比较明显的就是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比提高,已经占到一半左右。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相关的投资品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也很好地反映了目前资金成本的状况,由于市场资金本身比较紧张,因此投向这些标的的产品本身就可能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信贷类产品发行下降后也没有更好的产品来替代,因此债券类和票据类产品就成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非常大的一个投资方向。而信贷资产类产品由于受到较大监管约束占比则明显下降。”肖芳表示。
但记者注意到,由于银监会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来约束银行必须披露准确的、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方向等,因此银行在披露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时,产品说明书中公布的投资范围一般很宽泛,例如银行会用“投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某领域”的表述。因此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无法很准确地推测资金投向的具体数据和比例。此外,单纯的信贷类产品发行量虽然明显下降,但组合投资类产品中的信贷类产品数量仍非常可观。
理财产品资金流向的不透明为银行变相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银行受到稳健性货币政策影响,今年上半年以来信贷投放量比较少,银行有一些优质客户需要贷款,但银行可能额度不够,就通过发行信托贷款或信贷类理财产品来满足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不走表内,相当于在表外进行。但风险肯定存在,而且监管存在一定难度。”肖芳表示,“对此,银监会最近出台了一些法规,包括近日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及5月出台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对银信理财业务转表范围和方式进行了细分,这些都是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进一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