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挪"背后 银行理财产品"亢奋"
2011-07-07   作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银监会日前严查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新闻,让银行利用票据买卖规避信贷规模的“腾挪大法”现形。
  其实,银行擅用“腾挪之术”由来已久,曾记得,2009年的信贷投放一度超出市场和大众的预期——彼时,银行借用当时火爆发行的银信理财产品,将大量信贷资产在银行体系内进行规模转移,巨量的银行信贷资产也因此借由表内转向表外。
  尽管在监管层的要求下,银信产品“入表”事宜已经确定。但银行使出的“易容术”却不曾停歇,这一次,被重点乔装打扮的是票据。于是,利用会计漏洞,银行让一些“消失的票据”直接帮助其消规模。同样达到了让资产从表内转向表外的目的。
  然而,尽管看起来比较专业,甚至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银行的“信贷腾挪术”事实上却与他们息息相关。因为,不论是此前的银信理财产品,抑或是今年的利用票据资产做成的理财产品,都已经化身为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他们的投资资产紧密结合起来。而其中“潜伏”的投资风险,也值得大众警惕。
  在今年信贷投放规模趋紧的大环境中,患上资金饥渴症的银行,在一片低迷的投资市场中,意外地凭借有较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成功“吸金”。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如此巨额的发行量,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信贷调控的效应。特别是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加上委托贷款急剧放量,也加剧了资产方的“表外化”。这类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范围,加上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表外风险很容易失控,进而转嫁表内。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季度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50%以上为非保本型,也就意味着它们属于信用风险类产品。
  而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也认为,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进入到银行间市场,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起到对冲的效果,会让债券等收益率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事实上,当银行理财产品不仅在发行数量上“勇超”去年的规模,收益率也与投资期限长短发生倒挂的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开始警觉——以今年的银行信贷类产品为例,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产品的投向多为房地产项目。作为开发商的融资项目,这类产品的风险其实较大。虽然在很多相关产品的说明书上,这类产品尚属于“稳健类产品”。但精明的投资者是否考虑到,一旦有关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贷款无法收回,投资本金也面临着损失的风险?
  确实,是时候审视银行理财产品的“亢奋”和背后的迷局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突破6% 2011-07-05
· 下半年银行理财收益或将收敛 2011-07-05
· 11款银行理财一毛不赚亏损超两成 2011-07-05
· 银行理财抢钱战难停 表外资产扩大 2011-07-04
· 银行理财半年8500款吸金8.5万亿 2011-07-0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