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拍卖行正成为泡沫与谎言的制造中心
2011-06-24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如果能活到今天并进入中国艺术品拍卖行的话,他或许会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断。
  对于这个行将过去的艺术品春拍季,单纯评价说“不可思议”已经跟不上时代脚步了:天价作品层出不穷,他方唱罢我方登场;成交率和成交总额频创历史新高,纪录仅维持短暂时日便被打破;假画堪比真画多,一切图的只是热闹。
  根据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2009年嘉德全年总成交额为27.12亿元人民币,2010年,这个数字变为75.5亿元人民币;而到2011年上半年,光是春拍一项,就已经达到53亿,若算上下半年的秋拍和持续的四季拍卖,全年破百亿几成定局。近三年里,几乎每年都是一步迈上三个台阶。
  事实上,艺术拍卖中的真假拍、托市、虚报成交,都属于顽疾。但今年,却有另一种新势力加速拍卖业的腐朽,使其暗幕曝光于光天化日。
  这是以艺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介入。5月22日,北京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但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买方为北京中艺达晨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刚在今年3月开启首批募集计划的艺术基金。
  作为中艺达晨的母公司,上市公司湖南电广传媒集团曾在今年4月的《2010年年度报告》中首度披露涉足艺术品投资:电广传媒自2006年起开始筹划并逐步运作艺术品投资业务,至今已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160多件艺术精品。
  目前市场公开的艺术基金,包括中艺达晨在内,还有德美艺嘉、邦文投资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十多家艺术品投资基金。最早涉足艺术品投资基金领域的邦文投资成立于2007年,其余多数为去年成立。

  艺术基金九成选择在拍卖行变现

  预期收益率10%、资金门槛100万、投资期限12个月……这是4月新成立的“中融信托之邦文传家宝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标注给投资者的信息,高回报、低时限,加上操盘手丰富的理财经验,使得艺术基金在股市、债市、楼市均投资无望的情况下,成为诱人的蛋糕。
  该基金计划发行半个月,6000万人民币额度却在4月8日发行起始日当天被全数认购。“目前国内投资人的心态不会太耐心,加上国内现实情况增长较快,基本上国内最少是一年,最长也就两三年退出,这和国外艺术基金少则5年,多则8至10年的期限有很大的不同。”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波介绍说。
  这位有着深厚投资履历的海归,曾在中兴资本负责15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项目筛选和投资决策。目前,陈波所掌管的艺术基金规模在3亿至4亿元人民币;同样,另一家艺术基金德美艺嘉的主要推手董艺,具有12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中投证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
  资本运作高手的联手,正建构起一个具有冲击力的体系。比起以往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传统炒家,这些资本运作高手掌握着各种数据报表,将极具艺术眼光的人才网罗门下,以类似证券交易的操作方式,悄悄建仓,然后高位制造氛围,释放利润。
  “据我了解,现在的确有不少艺术基金参与到拍卖中。比如一家艺术基金拍了件很贵的李可染的作品,但他们的操作都很隐蔽,不会大张旗鼓。现在国内的艺术基金主要依托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一些大的信托公司,艺术基金在提供资金上非常有利,发行方式也很灵活。”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介绍说。
  尽管目前整个艺术基金的数量不太大,增长幅度却十分惊人。业内人士估计,公开发行的艺术基金规模很可能在今年内增长2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到明年,则可能达到50亿至7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些艺术基金的投资对象,基本以近现代书画与中国当代艺术(油画、雕塑)为主要目标。
  然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艺术基金最难的地方,仍在于变现方式。而艺术基金要实现变现,就脱离不了拍卖业。
  “我们的基金一般在募集之前,先选择好标的物,这样可以节省投资期,基金选取的标的物基本上七成在一级市场,通过画廊或收藏家手中购得,三成是在拍卖行二级市场。但是到了退出时,九成标的物是通过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走掉,这需要有一个好的拍卖价格,拍卖场竞买者较多,能充分竞价,从而保障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在介绍自己的基金运作时,陈波如是说。

  拍卖,艺术市场定价的关键

  在艺术批评家朱其看来,尽管拍卖行现在双假横行——作品假、价格假,但仍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游资找不到良好的投资渠道,更关键的是,艺术拍卖场掌握着整个艺术产业链条的定价权。
  艺术品市场可供参考的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拍卖公司本身的成交额,二是画廊成交的数据,三是文物私下交易的数据。而画廊一般又以现金成交,不开发票,文物私下交易更难循其踪迹。最终,公开拍卖结果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价值评估依据。
  目前艺术市场上比较看重的分析数据,雅昌国画400指数、油画100指数,都是以公开拍卖的艺术家作品成交价作为要素计算。而邦文投资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也承认,“我们会把拍卖成交的数据作为艺术基金投资评估报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拍卖行现在是各类人表演的舞台,他们制造出的虚假数据,又被研究机构和媒体放大,控制着社会舆论,接着成为一个个影响金融资本的评估报告,又在一级市场上成为艺术家定价的依据,一环套一环,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朱其说。
  投机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炒作,就必须要在艺术品市场价格定价源头做文章。举例而言,如果一个炒家希望将手中某个集中类别或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向市场出售,只需通过拍卖行,分几个拍卖季高价炒作几件作品,使得市场人士认为该艺术家作品值那个价位,再慢慢分批通过拍卖行向外界出售。而其间的成本,是左手倒右手的佣金,甚至是更低的成本——举牌后却违约拒绝成交。
  长期跟踪、研究艺术品拍卖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郑鑫尧介绍:“现在的拍卖违约非常多,很多拖欠、拒付的现象,在各大拍卖行屡见不鲜。”
  由于目前拍卖业监管有限,而竞争却日趋激烈,使得客户资源成了各大拍卖行争相竞逐的对象,客户的特殊需求往往掣肘着拍卖行,形成一些双方默认的行规。业内人士称国内三大买家集团与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交恶,就是因为在香港需要一个月内付清款项,而在内地拍场付款期则可以延至一年。
  “内地艺术品拍卖没有金融机构的监管,没有工商税务的监管,现在拍卖已经成了可以规避法律各种具体限制的金融行为,"阴阳价"、"没有成交的成交价"、"交税价格与公布价格二样"比比皆是。拍卖行有两大自由:不承担假画连带责任的自由\虚造拍卖价格的自由。”朱其说道。
  艺术基金操盘手陈波也承认,艺术基金若通过拍卖市场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非常高。但拍卖市场却是艺术资产变现的最好方式。

  艺术拍卖市场之乱象

  事实上,除了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本身的金融化尝试,也在今年各地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制的交易尝试中展开。
  “现在的艺术品已经具有了准金融的功能,却未见证券法、银行法对此中的关注。这样的空白地带,使很多资本开始试水,不乏洗钱、坐庄的行为出现,如果说以前的拍卖市场只是炒家和藏家联手哄抬价格,现在金融资本的介入,则让价格形成完全成了金融行为。”朱其说。
  “艺术拍卖市场乱象已经多年,但至今未见一起针对大拍卖行造假的处罚,这说明监管机构是失责的。如果犯罪成本很高的话,这种现象很容易被遏制。”郑鑫尧介绍,“艺术品作为金融类产品交易的投资成本相当高,根据我国现行拍卖法,卖方要按成交价的3%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还要加上10%~15%不等的拍卖行佣金。如果有购买发票,则要按照买进卖出差价的20%缴纳个人增值税。”
  若以《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来算一笔账,卖方原作品持有者刘益谦要根据他向媒体所说的买进时2000万的价格,缴纳买卖差额20%的增值税,这笔费用高达8000多万元人民币。
  郑鑫尧对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景颇感悲观,“当前发达的市场体系可以对所有能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唯独没有艺术品证券化产品,说明艺术品本身缺乏操作空间。艺术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低成交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投机性,艺术品市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也使得用以衡量的金融工具失去效用。”
  “艺术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监管体系,还要有严肃的学术体系进行评估,让普遍的文化水准来约束它,而不是很烂的画却以不可思议的价格在拍卖场炒到天上去。”朱其说。
  赵旭则认为,“艺术基金的发行方和管理者,应多找一些中立的艺术专家进行投资比较,而不应局限于某几个名家或是少数门类,古代书画和瓷器方面的投资,几乎还没有艺术基金的介入。”

  Links链接:西方艺术品拍卖市场成熟的制约体系

  英美等国没有关于艺术品市场的专门法律,基本都是用合同法相关条例来解决艺术品市场的法律问题。任何买家在签署合约后都可以退货,也就是说可以在拍卖师落槌后反悔,要求退款。不过,如有人想利用这条法律来退货,他将受到不诚信的“惩罚”:银行可能宣布不再贷款,保险公司也会退保,甚至所在公司因此而把他开除。
  反过来,一旦与拍卖公司出现纠纷,英美国家的买家甚至不用求诸法律,一般来说都能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也就是说,对拍卖公司不会“免责”,而拍卖公司也不愿损失自己的信誉。
  英美拍卖公司对于拍品真伪问题的处理惯例是:只要在5年之内,你能找到同等水平的专家认可你的意见,就可以在法庭上和拍卖公司的专家进行一番辩论。如果在上拍之前专家有不同意见,拍卖公司还会标出“本件作品有不同意见,请买家慎重”的告示,这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因此,西方的收藏者对拍卖公司相当信任,对于自己的交易行为也相当谨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天价背后假拍泛滥,与其自律不如修改《拍卖法》 2011-06-22
· 盘点全球最昂贵拍卖品 2011-06-21
· 拍卖资本下一站:印章 2011-06-21
· 中国艺术品拍卖畅旺难阻画廊低迷 2011-06-21
· 雕塑家尚未加入“拍卖明星”队伍 2011-06-1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