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银行发行7万亿理财产品
2011-01-09   作者:  来源:新快报
 
【字号

    在全民理财的推动下,2010年的银行理财市场增长强劲,尽管年中曾遭遇国家收紧信贷产品,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2010年银行理财市场报告还是显示,截至2010年12月20日,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约9958款,全年募集资金规模达到7万亿元。而这一数字相比前一年度不足6000款的发行量,增长逾六成。而从收益率数据来看,虽然只有不到1%的产品到期未能兑现预期收益率,但8000余款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年化)仅有2.84%,仅略高于去年两次加息后2.7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

    回顾

  债券+短期成主导
  在去年发行的9958款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产品约3328款,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约1134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约5496款。
  由于2009年底、2010年中,监管部门先后发文收紧银信合作产品,令信贷类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滑铁卢”,其发行量由去年上半年的月均超过200款下降至10余款,取而代之的是同为稳健性的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从去年全年数据来看,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发行量占比约38%,信贷类产品约为16.82%,外币债券产品约为15.37%,结构性产品约为6.31%,债券类产品稳居市场老大地位。
  而从产品的期限划分来看,去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6个月以下,其市场占比达76%,其中,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市场占比为23.91%,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市场占比为31.54%,3个月至6个月期限产品市场占比为20.63%,产品短期化格局依旧。

  平均收益率仅2.84%
  虽然发行量及募集资金量大涨,但银信产品发行量的暴跌,也直接拖累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8000余款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年化)仅有2.84%,还有0.97%的产品到期未能兑现预期收益率。其中,人民币债券类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2.33%,信贷类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3.42%,外币债券类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1.8%,结构性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3.73%。
  另外,从不同期限产品的收益率上来看,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2.1%,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2.47%,3个月至6个月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3.02%,6个月至1年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3.73%,1年期限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5.1%。
  对于备受关注的QDII产品,刚刚过去的2010年算是一个好年头,目前仍在运行的银行系QDII产品共计255款,受到去年以来海外主要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上涨的影响,全年共241款QDII产品净值上升,占比近95%。

  展望

  信贷类产品有望回暖
  对于2011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普益财富方面认为,随着央行宣布下一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包括债券类理财产品在内的稳健型产品收益率可能会随之提高。在银信合作业务新规的制约下,以债券类和组合类为投资对象的产品将会增加,但不排除明年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回升的可能性。
  随着各商业银行以债券类为投资对象的银信合作产品发行量不断增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不断增加,分母不断做大,各信托公司在保持融资类业务余额占比不超过30%的情况下,融资类业务中的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可能出现回升。虽然信贷类产品不可能重演2009年占据银行理财市场半壁江山的历史,但是信贷类产品发行绝对数量的增多,还是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机会。此外,部分信贷类产品在说明书中明确了加息情况下会相应上调收益率的条款,这将有利于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所以量不太多但收益率较高的信贷类产品仍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结构性产品可能增加
  2010年,结构性产品共发行约621款,其中挂钩利率的产品约199款,挂钩股票的产品约168款,挂钩汇率的产品约127款,挂钩基金的产品50款。
  2011年全球市场的主导因素将是经济持续复苏和流动性充裕,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将表现出资产价格的上涨。具体来说,经济基本面的向好将使得企业销售和盈利持续增长,实体经济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增加,从而推升包括股票和大宗商品在内的风险资产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挂钩于股票的结构性产品发行量可能增加。此外,挂钩包括黄金、其他贵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在内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也可能会增多,这将为投资者分享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增值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也可看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化,主要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未来银行将根据目前现状加强创新,包括银信合作在内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创新也将有所增加,产品的运作模式和风险类型将更为丰富。另外,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在上升的同时,其挂钩对象也将更为丰富,挂钩对象的风险类型和所在地域也将更为广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行理财产品宣传夸大收益 2011-01-06
· 2011银行理财产品:与CPI扳手腕 2011-01-04
· 2010银行理财产品六宗“最” 2011-01-04
· 银行理财产品巨亏 维权更需细心 2010-12-29
· 银行理财产品为何屡屡惹官司 2010-12-2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