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构建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模型,除宏观经济、行业基本面、汇率等传统时间序列变量外,政策变量已成为不容忽视甚至占据主导的占优参数。年初以来,外部事件的冲击力在商品市场上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中国、美国和欧洲在上周共同上演了重头戏:中国召开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上半年货币政策报告证词,其关于“美国经济前景异常不明朗”的观点似乎被市场当作耳边风;欧洲公布银行压力测试结果,91家样本银行仅有7家未及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巧合的是,LME铜期货于当日发起强攻,连续4日大涨,一鼓作气突破7000美元/吨关口。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商品市场已走到十字路口。换句话说,我们面临的是在“山底”还是在“半山腰”的抉择。如果是“山底”,那么包括股市和大宗商品在内的资产类价格将重获新生;如果不幸是“半山腰”,那么当前弥漫的乐观氛围仅仅是短暂幻想,快乐和亢奋有可能瞬间转换成痛苦和恐慌。 近期市场的表现,让笔者重新想起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即人相对于金融市场有着两种功能,一种是认知功能,一种是操纵功能。认知功能是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如无套利均衡、均值回归等理性假设,而操纵功能强化了人的主体行为对市场运行的反馈效应。毕竟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是人构建的,如机构操纵、政府干预等噪音对市场的扰动会非常显著,当两种功能发生严重背离时,往往预示着金融危机的凶兆。 笔者认为,伯南克的“美国经济前景异常不明朗”的观点属于前者,中国政府的宏观基调和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皆大欢喜的结果属于后者,这实际上对应着“二次探底”从妇孺皆知到悄无声息的转变历程。善于观察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市场似乎对伯南克的表态置若罔闻,舆论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忧不知踪迹,欧洲好于美国的信号愈演愈烈。 冷静思考,笔者希望从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表态中可以找到下一阶段各国政策取向的线索。伯南克7月21日在国会陈述了事实和对前景的预期,美联储在经济放缓的条件下亦不会贸然出台刺激计划;7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策层的观点是,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对此的解读是“保增长”仍为第一要务,政策微调成大概率事件。若果真如此,那么,政策意图的模棱两可将造成上半年调控成果付之东流,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将重新抬头,“努力扩大进口”亦会成为外盘大宗商品炒作的题材。其结果是,中国经济“泡沫”与“通胀”并行;7月23日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结果再度衬托出欧洲“将问题深埋地下”的政策意向,西班牙对测试结果有苦难言,但匈牙利拒绝执行财政紧缩致使其与IMF及欧盟的融资谈判破裂,欧洲问题有可能终究“纸包不住火”。 笔者认为:美国“务实”,欧洲“务虚”,中国“左右摇摆”,市场的乱象横生可想而知。市场反弹是可期的,但风险亦可能悄然逼近,投资者居于险境而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