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猛炒“中国需求”
    2010-05-28    作者:记者 蔡玉高 柴骥程 姚玉洁/杭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海洋山深水港码头集装箱堆场上的载货集装箱等待转运。上海海关近日发布的上海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2010年前4个月上海关区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002.2亿美元,同比增长38.1%。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总结近年来我国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尴尬局面,期货专家、业内人士表示,目标过分暴露是“中国需求”被国际贸易商和原料商炒作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避免在国际市场中被国际资本和原料贸易商牵着鼻子走,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学会在国际市场上顺势而为,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之际,这本是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利时机。然而,当我国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国际贸易商和供应商却刻意放大“中国需求”要素,不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中国需求”拉升大宗商品价格

  《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采访后了解到,除美元走软之外,“中国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重要因素。
  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长三角几个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年初以来,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与进口价格不断走高,远远高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节奏。到去年年底,沪铜价格上涨2倍,沪锌价格上涨近1倍;铜进口价上涨50%左右。
  湘财祈年期货首席经济师刘仲元认为,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业内在年初时都预测全年会保持一个相对疲软的行情,可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大宗工业原材料商品都走出一个强势的行情。
  谈起今年铁矿石的价格,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表示,本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调整铁矿石价格的最好机会,可国人不但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而且还将铁矿石价格从谷底拉了上来。
  南京钢铁联合公司董事长杨思明表示,正当全球其它国家钢铁企业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沼时,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小钢企却在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下,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直接带动了整个国际市场对铁矿石的需求量。
  与铁矿石一样,我国有色金属和原油进口量也保持了比较强劲的态势。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日均进口原油约400万桶,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9年上半年全国进口铜188.7万吨,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达130.7%。

  “中国需求”被刻意放大

  最让业内人士难以接受的是,中国需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宗商品。刘仲元介绍,最明显的就是有色金属行业,铜、锌2009年以来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在100-200%之间,而铝的期货价格上涨幅度只有25%左右;钢材价格的水平甚至与上世纪90年代末差不多。铜和锌都是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而铝与钢材则是中国盛产的。
  刘仲元表示,需求决定价格,这本无可厚非。但目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有这样的怪现象,“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这是很不正常的。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需求”被国际贸易商和原料商刻意放大并炒作了。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很多专家与业内人士都提及了2004年中美大豆交易的例子,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需求”被国外炒作的典型案例。
  当年我国企业到美国收购大豆,就在这一敏感时刻,美国农业部发出了预测报告,表示今年美国大豆会减产。一边是中国大量的需求,一边是大豆的产量减少,这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路飙升,直至创下了30年内的最高。可当中国企业以高价拿下大批定单后,美国大豆却出现了丰收局面,大豆价格急剧下跌。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价格高位进口了大量大豆,最终损失惨重,多数企业减产或停产。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俞宁表示,国际金融危机本来是铁矿石进口价格大幅下跌的良机,但我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一发布,国际上就开始炒作“中国需求”,大量铁矿石纷拥至中国,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量,铁矿石进口价格也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令人不解的是,国内的一些贸易商也趁机进口大量铁矿石,哄抬价格,最终让国外贸易商和原料商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目标过分暴露是炒作的重要原因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从事铁矿石与有色金属的国内贸易商,他们普遍认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陷于被动局面,主要是因为“我们想做什么,别人都一清二楚”。
  多年从事铜材贸易的王盛元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使得国内外贸易商一下子活跃起来,因为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旦启动,再差的贸易环境也会扭转过来。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经济恢复急需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张琳、杨思明、刘仲元等人建议我国应着重采取三方面措施改变目前在国际市场中的不利局面:一是在国际交易中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国家相关的产业规划,也可分季度发布,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当国家计划增加某一资源的战略储备时,应着重发挥企业的作用,尽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二是国家要通过行业协会将相关行业内的企业集中起来,抱团到国际市场上实施采购行为。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始终难以占据主动的地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内钢企与贸易商一般都单兵作战。去除美元走低的影响,在国际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各个行业本可顺应大势,到国际市场上进行集体谈判,从而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国内急需的资源产品。
  三是国家有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一定要及时掌握国内企业进口大宗商品的总体情况,一旦出现进口过剩或进口价格过高的局面,就要及时将这一信息向海内外发布,以回应那些依靠炒作“中国因素”而获取巨额利润的贸易商。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制止国内某些贸易商恶意参与炒作的行径。

    专家建议用“中国因素”影响“中国价格”

    我国是资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有一些资源的出口大国。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中声音却不够“洪亮”。专家认为,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我国议价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必须大力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

    [观点]加快期货市场发育有助形成“中国价格”

    随着近年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部分领域和品种的“中国价格”和“中国规则”逐渐得到认可,我国在国际市场相关品种定价、维护正当权益方面的话语权有所增强。专家认为,学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利用衍生品市场的经验,加快发育商品期货市场,参与国际资源和利益分配,充分利用国际游戏规则,有利于形成大宗商品的“中国价格”,也有利于实现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战略目标。

  相关稿件
· [国际大宗商品一周]国际油价突破58美元/桶 2009-05-11
· [国际大宗商品一周]利好数据扭转油价跌势 2009-05-04
· [国际大宗商品一周]国际股市带动油价变化 2009-04-27
· [国际大宗商品一周]国际油价上涨乏力 2009-04-20
· [国际大宗商品一周]油价反弹 基本金属走强 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