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村位于九曲溪上游,该村于2005年起建立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确保九曲溪水质不受污染。记者 张国俊
摄 |
|
福建省邵武市洪墩镇水口寨村农民捐资50多万元,在村头建起了集学习交流、健身娱乐和休闲于一体的农民公园,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过上幸福快乐的现代生活。记者
张国俊 摄 |
记者在闽北地区邵武、建阳、建瓯、顺昌等县市采访期间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牢牢扎根在这里每一位党政“一把手”的脑中,他们一谈到经济发展,说得最多是要加强生态保护,打造发展的生态资源优势;谈到生态保护,他们都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指导,以保护推进协调发展。记者现将他们的一些精彩观点和工作实践的访谈内容实录于下。
邵武市委书记 梁伟新:要用群众满意标准来衡量成效
保护与发展,这是我们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时刻需要面对的一对辩证关系,以邵武市而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闽北山区一大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在这里还算是比较雄厚,但与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较,仍属急需快速发展的县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处置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并实践的一个原则是,必须“两手抓”“两促进”,最终还要用群众满意标准来衡量协调发展的实践。 我们坚持为保护而发展。对于一个后发展地区来说,更主要的还是科学发展。邵武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的源头县市之一,近年来针对工业集中市中心,一些工业污染威胁到了闽江水源保护,邵武全力推进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策略,一边把工业企业集中搬迁至城外的工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更新引进新装备、新技术,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清除掉;一边把工业企业的污染“圈”在园区内,集中治理,就地消化,减少排放。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住了水源生态,又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坚持为发展而保护。近年来,随着邵武加大自然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资源孕育了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制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与传统工业相比较,这些新兴产业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为地方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有力支撑。邵武目前森林覆盖率超过76%,为了优化自然与城市的生态质量,我们实施了“彩化邵武”的工程,变过去单一的绿色城市为更协调的“彩色园地”,把城市建设为生活更美好和谐的“福地”。 我们要用群众满意标准来衡量成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满不满意,保护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地方百姓分享到发展的成果。所以,我们在考核乡镇及各部门时设计了一套新的评审评估机制,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项目建设受益群众有多少,群众受益有多少,前者是从一个面进行评估,后者从实际效果进行评审。此外,我们要充分让群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我们实施了“5分钟生活圈”计划,市民出门5分钟内可以走到公园绿地、5分钟内走到公交车站、5分钟内走到一处城市广场……我自己晚上就经常一个人吃完饭后去街上走走看看,实地体验并查找“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进展与不足,及时督促有关单位改进和完善。 现在,我们也承认,和全国许多急需发展的县市一样,邵武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取舍之间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客观上仍避免不了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与发展“两手抓”“两促进”,坚决以群众满意的标准衡量我们的实践。
建阳市委书记 葛晓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跃升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发展建阳市县区域的实际过程中,坚持的就是,把生态理念的实践放在一切工作的前面。 绿色环境,是最环保的环境;绿色经济,是最理想的经济。生态的理念在建阳尤其必要,首先,建阳第一亮点是生态。建阳是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建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山山水水,生态优势,水为闽江之源,生态全国领先;其次,建阳的第一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优势转换为发展的优势、经济的优势,我们的生态就变成一个产业,变成一种财富;第三,建阳发展的第一战略是生态。我们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并举战略,“生态立市”是第一位的,也是准确的,我们用生态的理念来转换一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用生态的理念去发展二产,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用生态的理念去包装三产,大力提升生态旅游业、商贸服务业。 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起跑,更要环境好。现在是科学发展观时代,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决抛弃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的模式。在加快推进经济跃升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打造起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 一是做到生态规划先于一切。需要生态保护的区域,坚决不规划发展,要规划保护起来;二是做到生态整治先于一切。近年来,我们加快了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坚决关闭了一批小纸厂,严格控制新上木材粗加工企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三是做到生态化项目实施先于一切。坚持发展工业和引进项目“三不底线”原则,宁愿少上几个项目,也要保护青山绿水。同时,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全面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木头作为薪材,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完成3000多个农村沼气建设目标,等等。 生态环境不仅在保护,更关键的还要不断推进建设进程。我们站在生态立市、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成绿色城市新优势。2007年以来,我们共投入7亿多元实施城市环境卫生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等64项城建项目,全市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逾53公顷。在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中,我们还拨出专项资金80万元作为补偿金,从群众手中购山赎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对接城市居民需求的大型综合性健身休闲公园建设。
建瓯市长 余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需要“三个转变”
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才懂得保护生态。生态建设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辩证关系启示下,建瓯市主动融入南平生态大市和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建设构架,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变机制,摸索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竹海粮仓”“绿色金库”等美称,毛竹林、锥栗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位,还是全国重点茶区和乌龙茶发源地。同时,建瓯仍处于欠发达状态,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发展。因此,我们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以破坏生态平衡和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走先污染再治理之路,也不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把生态与资源这个建瓯最大的优势合理有序地利用好,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生态保护。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就是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县域经济如何转变方式,我们初步总结为: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鼓励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特别是积极扶持和鼓励以竹木产品研发,减少木材资源消耗。作为全市两大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从过去以生产清水笋为主,逐步向生产小包装笋、锥栗深加工系列产品等转换;竹木加工也从竹香芯、竹筷子等粗加工,向竹纤维纺织、纳米竹炭等科技产品升级等。 二是着力集聚集中。农业向专业合作组织集聚集中,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组织,促进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205个、会员5万多人;工业向园区平台集聚集中,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服务管理、统一工业排放治理,节约土地,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率;商贸服务向专业市场、专业园区集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着力清洁环保。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重点企业集中,淘汰耗能大、效益低的企业。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和关闭污染企业,近两年来,全市先后关闭了违法排污企业11家、小造纸厂19家。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转变体制机制。我们转变了创业竞赛和部门绩效评估考评方式,根据各乡镇的区位和发展状况等实际,制定个性化考评指标,实行个性化考评,从体制层面杜绝为求政绩不切实际盲目发展的现象。制定了飞地工业政策,乡镇招商引资项目按照工业发展规划,落户到相应的产业平台,视同乡镇自办的工业项目,从政策层面赋予了各乡镇同等的引办项目条件。配套建立项目评审制度,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新上项目全部需要通过环评等才能落地,防止新项目带来新污染,从第一道环节就把好生态环保关。
顺昌县长 朱志华:青山绿水就是竞争力,更是政绩
顺昌县位于闽江上游富屯溪、金溪交汇处,是一个人口20多万的山城,尽管现在的顺昌仍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贫困落后的县,但我们在考虑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上,认准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金科玉律: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既是竞争力,又是生产力,更是政绩。 顺昌现在保持了高达82.8%的森林覆盖率,县城的绿化率也在90%以上,是全国各县市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顺昌至今已拥有了“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杉木之乡”“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四季桂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6个“中国之乡”的桂冠。 生态战略只讲绿色资源还是不够的,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千帆竞发求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立足于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来实现把生态资源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品,从产品到产业再到资本的大循环,从而使老百姓在绿色生态产业中实现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得到实惠。在当前全国掀起的新一轮创新发展竞赛热潮中,顺昌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定位,确立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工业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生态立县、生态优先、绿色经济的理念,引进、扶持和发展绿色企业。 2006年以来,顺昌就开始在非林地上造林,广泛发动农民在房前屋后都种上树。林地绿化好了,生态就好;生态产业发展起来了,改变落后贫困面貌就大有希望,这是新时期后发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顺昌还正朝着全县林业产值要占GDP50%的目标迈进,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油茶、无患子深加工企业进入顺昌,新上了一批山茶油菜压榨生产线和茶皂素生产线等项目,产业的发展给林农们带来直接的增收效益,又大大激发了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协调发展,老百姓不一定要过得最富,但一定要过得最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