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电子产业“迷航”
    2010-05-18    作者:记者 傅勇/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市场是海,企业是船,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舵的船一样,很容易在市场的大海中迷失方向。资料照片

    全球面板反垄断诉讼难觅中国企业身影的背后是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尴尬。尽管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被业界冠之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但光环掩盖下的事实却是产业大而不强,究其原因,是中国整个消费电子产业过于注重眼前的市场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战略规划,从而难以找到正确的航向。

  尴尬的产业地位

  美国法院的一纸裁定原本可以使中国企业也能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尴尬的产业地位却让绝大部分中国企业保持了沉默。
  5月6日,美国旧金山法院认定韩国三星电子、LG、日本夏普、NEC以及中国台湾的4家面板制造商合谋操纵价格,导致下游企业、消费者支付了高费用。因而,这些液晶面板巨头被判支付5.85亿美元巨额刑事罚款。同时,法院认定,这是一起集体诉讼案件,在1999年到2006年不管直接购买液晶面板或是间接买入液晶电视、显示器等产品的客户与消费者均可以对这些面板制造商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全球面板厂可能将面临大规模的集体诉讼。鉴于目前这些企业已经被美国和欧盟认定为构成了价格共谋,而且这些生产商的经营和销售遍及全球,中国相关企业毫无疑问也是受害者,也有权利索赔。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和第一大平板电视市场,中国企业理应成为此次全球面板反垄断诉讼的主角。不过,相对于美国和欧盟企业的积极行动,记者近几天来的采访发现,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对此保持沉默,即使有一两家企业表示要参与全球诉讼却也遮遮掩掩不愿以真面目示人。
  其实,中国企业的态度与其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有关。由于不掌握高端面板生产的核心技术,90%以上的面板需要进口,许多国内企业因而不敢得罪涉案的面板巨头,怕影响企业的面板采购权。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只有10家企业,其中韩国2家、日本3家、中国台湾5家,而这些企业在2001-2005年中都采取了联手操纵价格的手法。
  应该说,坐拥中国这样一个庞大消费市场的国产平板电视企业在面板采购上应该具有一定的产品议价权,但恰恰相反,目前为止,所有中国的彩电制造企业都没有议价权:平板电视销量好的时候,上游供应商命令主导企业涨价,销量不好的时候,面板供应商就控制面板的出货量。 
  实际上,不仅仅面板如此,在中国消费电子领域,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和技术高地都被外资巨头所把控,中国企业仅仅在产业链的底端做着简单的组装工作,而这样的产业地位自然难以令中国企业在面对跨国巨头们的压榨时能“昂首挺胸”据理力争。

  虚胖的巨人


  中国企业在此次全球面板反垄断诉讼中所处的尴尬境地不过是以往DVD产业那段“刻骨铭心”记忆的历史重演。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经进入了成年期。然而,产能的提升和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利润。
  以液晶电视为例,尽管三星、LG、索尼等日韩企业联手垄断了上游液晶面板资源,国内彩电企业不得不多付20%的价格去购买液晶面板,但我国多数厂商并没有向消费者传导价格上涨,而是采取自我消化,所以多数厂商相关产品的毛利率直线下降。“现在国内彩电企业37英寸以下的液晶电视基本上是卖一台亏一台,日子越来越难过。”一位国产彩电企业高层为此大倒苦水。
  而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产业处处长杨学也发现,作为液晶面板制造大省,广东的液晶制造一直在15%的增值空间里挣扎,“一台3500元的液晶电视机,我们创造的价值大概只有900元”,被人批为“下游组装车间”。
  一个拥有庞大规模的企业,却没有与这个规模相对应的合理利润比例,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虚胖浮肿的。因而,尽管我国生产的空调占到世界产能的75%,微波炉75%,洗衣机和冰箱近40%,空调压缩机75%,冰箱压缩机占到40%的份额,如此大的生产量却未能让中国站在世界家电产业的高端。
  对此,业界人士认为。大多数中国消费电子企业的成长都来自于规模和速度。过去的30年,家电业以最贴近普通民众的方式,完成了其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普世过程。在那个短缺经济的时代,没有速度就不会有规模,而没有规模的企业就没有了生存下去的理由。
  然而,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市场过剩的时代,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不仅没能像往常那样成为一把市场利刃,而是带来了双重危机:一是价格战的利剑削薄了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正常的价格战已经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无序和混乱,巨大的库存、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正在侵蚀着企业;二是价格战的背后是产品技术创新的苍白和缺位。过于关注市场份额的多少,关注规模的扩张,导致的恶果是规模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企业的利润却大大减少,从而也就没有了投入研发的力量,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分享高技术的利润。
  另外,核心技术缺失和技术升级给国内企业也带来了的巨大的成本压力。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均在提速:和过去不同,以合资方式享受中国政府政策优惠的阶段已不能再满足跨国公司的胃口了,他们正在抢食第二轮的大餐:借助强大的技术及资本力量,挤压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毋庸置疑,中国家电业正在遭遇一系列成长的烦恼,而消费电子产业的尴尬现状和一些企业已经出现的悲剧性命运也在启示我们,重铸中国家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

  战略迷失

  回首过往,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给国人留下惊喜和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困惑与迷茫。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是,为什么一些在价格战这样的市场竞争初级阶段中取得胜利从而拥有更大规模更强实力的企业不能像个未来学家一样有前瞻性的眼光,及早进行技术创新,却大多还沉浸于价格战,沉浸于代工,沉浸于越来越稀薄和在反倾销中越来越危险的成本优势?
  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式让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陷入了规模和“拿来主义”的泥潭。长期沉浸在“世界工厂”的做法中,中国的企业最擅长制造具体的产品。面对庞大的厂房机器和模式化训练出来的员工队伍,很多企业难以接受自我否定的抽象思考,大多数公司不仅没有战略重心,甚至连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向也难以取得共识。
  中国企业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总是慢半拍的背后是企业意识只对行业中的表面现象和企业利益着迷。中国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从某个产品起家慢慢做出来的。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源于非常实务型的工作:产品制造。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就随着市场去变。比如,深圳就有许多床板工厂,曾经做传呼机,后来做手机,以后又做MP3,现在又开始生产LCD。
  这种“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的市场功利主义做法的后果是,一旦一个新的概念或导向出来,我们企业又不得不舍弃现有的市场去盲目追求新一轮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并非建立在产业进步和技术提升的前提下,不具备背后支撑力量的连续性。床板虽然换成了LCD生产线,但我们许多企业家的大脑没有换,还是用床板的思维,不去想布局,不去想战略,不去想未来。
  反观跨国企业则始终将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纵观全球500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公司都有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非常有特色的战略。它们的竞争观点是经常俯视一下周围,以确保和其他竞争对手的距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国内企业大规模上马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同时,惠普外观信息实验室却在加紧研发新型塑料显示屏作为玻璃基板显示屏的替代品,而它们预言,玻璃显示屏将在下一个十年内被淘汰。
  因而,有专家指出,中国企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占有市场,而是要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抛开竞争者,使自己处在潮流的前端。企业需要超越自身短视的桎梏,确立自己的长期战略规划。如果将市场比作海,企业就是船,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舵的船一样,很容易迷失方向。

    尖端技术成就面板巨人

    在前不久举行的深圳光电显示周暨深圳(国际)彩电节上,知名面板商LGDisplay(简称LGD)携多项最新、最尖端的技术与产品首次参展,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观点]国内企业难破面板围墙

    近日,LG、夏普等企业涉嫌操纵全球面板价格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戴尔、苹果等公司纷纷提出赔偿申请,相关机构也邀请中国企业参与联合诉讼,但目前仅有三家出面,使用面板量最大的彩电企业均没有提出明确的诉讼意向。笔者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了国内彩电企业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有通过诉讼获得相关利益补偿的愿望,另一方面又对这些巨头有强烈的产业依赖难以对其提出诉讼。

    [相关链接]

    3D技术分类

  3D显示技术可以分为眼镜式和裸眼式两大类。裸眼3D目前主要用于公用商务场合,而在家用消费领域,现在都是需要配合3D眼镜使用。
  在眼镜式3D技术中,我们又可以细分出三种主要的类型: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

  色差式3D技术

  色差式3D技术,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红-蓝(或者红-绿、红-青)滤色3D眼镜。这种技术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眼镜成本仅为几块钱,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

  偏光式3D技术

  偏光式3D技术也叫偏振式3D技术,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偏光眼镜。偏光式3D技术的图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镜成本也不算太高,不过对显示设备的亮度要求较高。

  主动快门式3D技术

  主动快门式3D技术,配合主动式快门3D眼镜使用。这种3D技术图像效果出色,受到很多厂商推崇和采用,不过其匹配的3D眼镜价格较高。

  相关稿件
· 2009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在青岛开幕 2009-07-10
· 全球消费电子采购商SINOCES将抛百亿订单 2009-07-01
· 中国消费电子新兴品牌即将揭晓 2009-06-10
· 家电下乡改变消费电子产业格局 2009-06-03
· 美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新品纷呈[图] 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