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认为,中国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9.5%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中国存在着很多短期和中期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工业的产能过剩,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等。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国有企业成了一个大赢家,批评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国进民退”。 1月25日,黄朝瀚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就上述观点发表了署名文章,下面节选文章主要内容:
2009年经济是分水岭
如果2009年的回弹延续至2010年,那么2009年的危机看起来越来越像只是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事实上,2009年也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也因为中国的增长对全球和地区的经济回弹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次危机在削弱了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中国和美国、日本的差距。 中国在2009年获得了一些很重要的“世界第一”。如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贷国家,其外汇储备高达2.3万亿美元。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已占8%的份额,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汽车销售在2009年突破1300万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已宣布现有的促增长政策将会持续到2010年。如果全球经济不再恶化,中国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9.5%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中国存在着很多短期和中期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工业的产能过剩,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等,都亟待政府的关注。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在此次经济衰退中,国有企业成了一个大赢家,中国国内的批评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国进民退”。
出口锐减 以投资拉动经济
在2009年前11个月份中,国内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高达32.1%,国内消费增长了15.3%,而净出口却负增长了30.6%。由此我们可以从2009年这三个成分的相对数目的更动中看到,投资作为经济增长最主要来源的特点比2008年更为突出。换句话说,这次的经济衰退对2009年增长模式有重大的影响。换个角度来看,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果,而此方案基本上就是用巨大的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这种经济刺激方案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诸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的建设。在内需方面,中国对于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容量。作为一个巨大的大陆型经济体,虽然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在过去十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举例来说,中国目前已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网络),但它仍然迫切需要更多这方面的投资。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更多的环境工程、新的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以及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住房、学校、医院和城市设施。 目前,上海和广州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世博会和亚运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大城市也迅速地扩展它们的城市设施,如兴建新铁路等。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是否投资了太多超级项目,这些项目会不会是浪费或是利用率太低?很多项目都很明显是不可以短期施行的。而这些大型的公共项目用正常的成本效益来分析似乎并不恰当。长远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巨大且迅速增长的经济体,是能够消化这些暂时的低效和外部因素的。同时,继续用发展基础设施来促进内需将会成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增长的一个特色。
中国与亚洲邻国经济关系强化了
就区域范围内来看,此次经济衰退大大地强化了中国与其亚洲邻国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中国需求的上涨能够部分地填补发达国家需求下跌带来的空缺。2010年中国-东盟(亚细安)自由贸易协定将全面施行,而中国也被认为将会在区域内占据更突出的经济地位。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会给区域带来更多的贸易,并将有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其亚洲邻近的经济体仍然继续保持贸易逆差。这些经济体通过向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出口制造产品、半成品、能源、原材料等来促进它们的经济增长。与此相反,中国相对于欧盟和美国(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却有极大的贸易顺差。这样一来,中国就成了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在这两个市场上的代理人。据估计,2010年中国与美欧两个伙伴的贸易摩擦将会恶化。 这样的贸易模式被无数的全球和区域内的生产网络(或者说是供应链)所强化。这样,中国经济实际上成了其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同时对这些经济体的整合产生重要影响。正因如此,中国最近的经济回弹极大地帮助并鼓舞了区域和全球经济的复苏。 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中,首先是中国经济在一季度的V型复苏,然后才是东亚经济,法国,德国,澳洲在二季度的复苏。美国经济到三季度才开始改变下降趋势。可以说这是在近代世界经济历史上第一次不是由美国,而是由中国和东亚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第一次成为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