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出前降后升的增长态势。以新能源、低排放、可持续为显著特征的“绿色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量,并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绿色复苏”与“无就业增长”的世界经济
2009年,“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转型期的热门词汇,其中,新能源的研究、推广与使用成为全球主要国家角力“绿色经济”的关键环节。“美国和欧洲伙伴将进入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时期”,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进入不稳定期。 (一)世界各国的“绿色复苏”推进措施与进程 “绿色复苏”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模式。从全球经济刺激方案看,与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有关的投资即绿色投资总额达到4360亿美元,占世界反危机政策总投资的15.6%。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绿色复苏”推进措施如下: 奥巴马的“绿色新政”。“绿色新政”以新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培育和新能源技术推广与应用为核心,全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新经济模式的构建。自2010-2019年的10年中,美国政府将向可再生能源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再投入1500亿美元,并采用综合性的引导手段,将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发展和应用技术中心;同时,通过新技术研发,大力改进能源的消费模式,以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技术、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为着力点,建设好“绿色经济”能源出口和产出体系,至2015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将超过100万辆。 欧盟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2013年以前,欧盟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培育、支持与建设。这一计划既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产品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也包括现有产业经济的技术革新和改造,还包括以“减排”为目标的能源替代和工艺创新。 日本、韩国、印度也相应地公布了自己“绿色经济”发展计划。 我国于2007年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新经济模式和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建设。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步早、规模大,总体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二)“无就业增长”形势及其衍生政策效应 2009年第三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回暖,经济增长率开始回升。但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就业状况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进入了“无就业增长”的新时期。 从“无就业增长”的本质看,其“失业”并没有导致宏观经济实际利益的损失,而只是造成因技术进步或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而提升的潜在经济增长未能实现。但另一方面,面对“无就业增长”的新环境,西方各国政府都开始受到选民团体和工会组织的强大压力,纷纷采取各种就业扩张、贸易保护和竞争限制政策来满足国内利益集团的要求。“无就业增长”背后的矛盾出现激化,并与调控政策相结合,衍生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放松通货膨胀管理、放任本国货币贬值等一系列异化的政策效果。 (三)“绿色复苏”与“无就业增长”下的美国新经济模式 奥巴马政府的“绿色新政”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全局,通过对能源基础、动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推动新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建立。
美国一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物联网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等,形成与新能源技术和电力技术的直接衔接,实现能源的清洁使用。更进一步看,这种新经济模式大大强化了电力能源的通用性地位,既通过新能源技术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使电能成为充裕的可持续能源;又通过新技术改造和变革传统产品,使其与电力或更多的专用能源相适应,从而使经济逐步摆脱对石油等单一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到低排放电力的生产,再到新技术产品对清洁电力的节约和清洁使用,美国经济已初步实现了绿色经济循环。
2009年我国财政政策为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2009年,我国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面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目标,大力推动财政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其中,共完成税收收入63104亿元(不含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较2008年增加5241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了与GDP增长基本持平的工作目标。从税收的整体情况看,除进口环节的税收外,其余税种都较2008年有所增长。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遏制经济增速下滑势头,2009年,财政部门着力扩大投资需求,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财政支出规模约达7.6万亿元,较2008年增加1万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也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建立战略性财政体系
战略性财政政策的核心在战略,落脚点在财政,发力点在政策。所谓战略是指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前瞻性、准确性和主动性思维框架和措施安排,它并不强调措施的多寡和安排上的面面俱到,而注重捕捉主要矛盾和关键的突破口,顺应主要矛盾的内在规律性实施控制和调整,并借助矛盾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排斥推动问题向有利的方向转化,从而实现在静态中发现问题,在动态中调整问题,在调整中解决问题。在战略性财政政策体系下,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机制设计,从而实现发现问题、调整问题、利用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 (一)现行战略性财政政策的组织和运作模拟 根据战略性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采用以供给管理为基础的财政政策,并结合选择性支持措施、自动稳定安排和相机抉择机制共同组成战略性财政政策。 以供给管理为主体的财政政策处于战略性财政政策体系的核心,其包括对供给进行调整的各项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其既具有转化问题的能力,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性支持措施、自动稳定安排、相机抉择机制是战略性财政政策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政策单元,但其功能相对单一,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其更倾向于发挥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功能,而将更为复杂的问题交给整体战略性财政政策体系。 (二)全球金融危机恢复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安排 根据全球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是“保增长”和“调结构”。此外,切实保障和加强就业,严格防范和控制通货膨胀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当前战略性财政政策的总体逻辑是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防止通货膨胀两个问题通过战略性财政政策体系进行调整,将其调整后的情况归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就业水平两个问题上。其次,对提高就业水平与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将提高就业水平的主要矛盾转移至调整经济结构中,并采用利用调整经济结构问题的方法将其最终简化为“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最后,确定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财政政策解决方案。由“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逐步向“提高就业水平”和“调整经济结构”,再向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