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危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11-05    作者:本报记者 陈伟 实习记者 施智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保增长”“调结构”成了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而新能源很好地满足了政府这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将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也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领中国经济走向低碳化。

    危机中新能源被寄予厚望

    世界历次经济危机常常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良机,而且,在危机过后,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将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很多人认为,新能源将担此重任。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水电、核电、太阳能和风能设施建设的同时,中国计划在2010年前,将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10%,2020年前达到15%。
    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谓不快。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核电已建成运行11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风电连续三年翻番增长,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1.25亿平方米,年产能4000万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盲目发展之忧

    尽管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这种“繁荣”之下也有隐忧: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者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某些产业刚刚起步,就已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
    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若干意见的通知》,对六大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多晶硅和风电设备赫然在列。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预警发出时,全国各省市普遍压后了各自的新能源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研认证。
    以多晶硅为例,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
    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新能源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一些熟悉国际国内新能源开发现状的专家认为,由于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两头在外”,我国盲目上马的部分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引发深层危机。

    新能源需要市场竞争

    我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按照规划,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不过,在庞大的投资规模面前,专家认为,相关部门还要积极统筹规划,进一步研究能源发展布局和比重,在制定能源发展总体规划时,要考虑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提高环保标准,避免全国各地低水平重复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指出,发展新能源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政府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干预为主的思维方式,让市场来决定产业发展。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导新能源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
    “在发展初期,政府可以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但是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一定要有重点、有条件地进行扶持。适度的政府引导加上市场竞争才会让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董秀成说。

  相关稿件
· 中国政府是世界发展新能源最积极政府之一 2009-11-04
· 自主新能源汽车有效规避国际技术壁垒 2009-11-03
· 上汽新能源车望明年率先量产 2009-11-03
· 美力推“加量版”新能源计划 2009-10-28
· 石元春:非粮生物质新能源最适合中国国情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