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16 作者:本报记者 方烨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然而,不应该只看到经济中的利好方面,同时也不应放过存在的问题。主要来看,有三个方面: 首先,外部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是否形成实质利好尚难确定。虽然国际经济回暖,中国的出口形势也在好转,但是月度同比下滑20%左右的出口,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向上的主要拖累,也造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两升一降,难以同时发力。尤其是当前,美元贬值,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我国的出口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四季度出口即使跌幅收窄甚至出现正增长,预计全年出口的降幅也将会在15%至20%之间。 其次,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动力不足。要看到,当前促成经济反弹的主导力量来自存货调整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还在延续,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非常脆弱,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困难较大。尤其是当前在货币政策方面,大量的贷款量都流入了房地产与股市,而真正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被带动起来,这样的增长就很容易出现经济泡沫,很可能难以为继。另外,货币供应量连续多月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对未来通胀的隐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本次应对危机的调控政策并没有解决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存在的矛盾,尤其是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存在的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过度倾斜、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竞争力、行业垄断限制了竞争和活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等深层次体制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有的甚至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为了迅速拉动经济回升,投资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使得原有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国民收入分配倾向政府和企业的问题加剧,从长远看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 此外,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投资为先导,而政府投资大多为国有大型甚至垄断性企业获得,这使得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给经济带来活力和解决就业的关键所在。同时,一些技术比较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出现了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原有的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落后工作,也更容易受到一些地方对“保增长”的片面理解所干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