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应走向多元化
    2009-03-26    记者:陈济朋 何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香港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25日在香港表示,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独大的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弊端,全球应朝着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方向发展。
  樊纲当天在香港举行的瑞士信贷亚洲投资论坛上说,改变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无法一蹴而就,但至少在近期内,应该鼓励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区域性储备货币以及其他储备货币安排,鼓励不同的储备货币体系相互竞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在24日的论坛上也提出,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美元价值不稳定。其他经济体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安全,倾向于增加美元储备,从而产生通缩倾向,并导致“穷国借钱给富国”的奇特格局,这种模式不能持久。因此,现在应该把不同地区建立储备货币的努力联合起来,建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
  参与论坛的印度经济学家奥姆卡尔·加斯瓦米则认为,任何货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前提条件是作为其后盾的经济和政治层面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未来10年美元仍无法取代。
  相关稿件
· 建超主权储备货币意味深长 2009-03-25
· 周小川建议:创造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 2009-03-24
· 俄献计金融峰会提议设新储备货币 2009-03-18
· 美国财长保尔森维护美元世界储备货币地位 2008-06-04
· 重新审视储备货币 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