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者看中医:“应以开放心态融入市场”
    2008-12-16    本报记者:王小波 刘翔霄 实习生:丁静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医应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市场。”上海泰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园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她认为,中医和商业健康险,应形成互补融合的良性关系;包括商业健康险在内的市场力量,能有力支持中医的发展。

医保能报销的中草药就在我们的理赔范围

  泰凯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国际健康险的第三方管理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直接付费服务,是泰凯的一大特色,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客户在我们的网络医院就诊时只需出示保险卡,就能得到免现金治疗。医院先行垫付医药费,到每月月底时再和我们结算。当然,客户需支付自付部分和保险不涵盖部分。”张园解释说。目前在大中华地区,有200多家顶级医院和国际诊所加入了泰凯的服务网络。
  在泰凯理赔业务中,少部分属于中医范围;在其网络医院中,目前也只有少数几家是中医医院(门诊部)。不过,泰凯所服务的再保险商对中医的“开放”态度,算是绝对领先的。
  “只要是中国医保范围内的中草药,就在我们的处方药理赔范围。”张园说,“几年前,我成功地说服了西方再保商把中草药纳入国际健康险处方药报销范围。”目前绝大部分国际健康险及再保公司,将中草药排除在处方药之外,并对中医门诊报销设有一定的年度上限。
  五六年前,张园看到说中文的“老外”客户越来越多,他们多是华裔,很愿意接受中医。为说服当时远在美国和欧洲的再保商接受中医,张园真是不遗余力。“当时有两三个月,每天都查询大量中医国际研究文献资料,想尽方法说服再保商。记不清发了多少电子邮件,沟通得很辛苦。”张园回忆说。
  张园说:“中医几千年历史,已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只要讲中文的人,骨子里都是相信中医的。中医望闻问切治病,费用远低于严重依赖各种昂贵设备的西医。我们的理赔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暂难为中医制定单独的商业策略

  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张园也认为,尽管中医在费用、疗效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短时间内保险公司很难为中医制定单独的商业策略。她说:“保险公司一怕模糊诊断,二怕药物滥用。商业健康险理赔的原则,只对明确的、已经发生的疾病理赔,只对必要的治疗和按惯常的标准进行理赔。”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西医治疗的理赔相对简单:医院有明确的病情诊断,治疗方式和费用标准相对稳定。但中医独特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理论,与西医完全不同。中医的诊断语言,让长期习惯以西医为合作伙伴的保险公司,不易理解也很难接受:什么叫阴阳不调?什么叫气血两亏?什么叫虚火上升……
  中医很多理念与做法,和西方健康险的疾病风险评估方式不同。如中医强调“治未病”,很多人有按不同时令进补的习惯。“应当说,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验证,这能大幅降低发病概率。但在实践操作中,保险公司很难区分它与药物滥用的界限。”张园说。
  她举例说,在几年前,公司接到的理赔单经常有“气血两亏”等诊断,有的单子费用有一万多块,开了不少鹿茸等贵重药品;有人一到秋天就开膏方进补,一补就两个月;还有人每天都喝川贝枇杷露……
  现在,泰凯对中医治疗理赔的规定是,中草药治疗的疾病需有明确的病名诊断,包含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两部分。所处方的中医汤药必须具有医学治疗的必要性,诸如疲劳、无力等人体亚健康类中医汤药调理均不在理赔范围内。

中医应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市场

  中医应与商业保险互补融合,共同发展。张园认为,这一方面有赖于保险业做出更多努力,主动接近、了解中医,尊重中医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设计出一套科学的、中医疾病防治的风险评价体系等等。
  “另一方面,中医也应以开放的心态与商业保险融合。”张园说。因工作关系,张园拜访过一些中医院和中医大夫。在此过程中,张园发现,越是名望高、资历深的大夫,对保险有排斥心理的就越多。
  有位老中医医术很好,很多疑难杂症药到病除。有钱者如公司老板愈后谢以重金,他坦然受之;普通百姓仅十几、几十块钱挂号费求诊,他也尽心施治乐此不疲,甚至对生活困难者分文不取。他认为,自古以来中医就讲“悬壶济世”、“劫富济贫”,穷人看病少付钱、不付钱,富人看病多交钱,实际是以富人的钱治穷人的病,这就是中医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因此在谈到与保险公司合作设定收费标准问题时,这位老中医“觉得受到了侮辱”——“保险公司凭什么用价格标准来约束我?”
  “其实,中医与市场并不是矛盾的。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医保的支撑;同样,中医若能与商业保险良性融合,则能从中汲取更多营养和动力。”张园说。
  开放的心态也表现在尊重市场需求上。张园说,有的中医院VIP诊室,针灸时不提供一次性床单,国际客户很难接受。国际客户不仅希望技术好,也希望服务好,环境好。外语的沟通能力在为国际客户服务中也越发重要。“尊重、满足患者的需求,加上中医自身的独特疗效,就能为中医赢得更多的关注与信任。”

  相关稿件
· 中医“病”了谁能“治” 2008-12-11
· 业内人士:取消政策障碍是中医生存之机[图] 2008-12-11
· 恢复部分中药院内制剂生产 为中医提供造血功能 2008-12-11
· 养生书籍成"宝典""养生热"热了中医药 2008-12-03
· 中医推广也需要“公关” 200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