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反哺机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黑龙江省庆安县县长景泽宇近日在谈到粮食生产时认为,这是他们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做法。
利用有限耕地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黑龙江省庆安县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全国首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食品A级水稻生产基地。全县223万亩耕地中有水田117万亩。
景泽宇告诉记者,庆安县紧紧抓住黑龙江省打造“庆北绥200万亩水田现代化建设项目”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土地使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后,仅庆安就可增加耕地面积4万亩,增加粮食产量可达1.2亿公斤。 这个县以科技带动和引领农民致富增收,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水稻实行“高台大棚、两段育苗、钵体抛秧、方田机插”,大豆实行“垄三栽培、窄行密植、机播机收、合理轮作”,玉米实行“育苗移栽、大垄双行、4+1间作”等,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生态是产粮区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
近年来,部分产粮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庆安县把控制农业污染源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实施了“蓝天、碧水、沃土”等生态工程,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耕地不受污染。
久胜镇农业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发展的“稻鸭共育”有机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稻鸭共育”是国际上种植生态水稻的一种模式,鸭子在稻田里戏水增温、活化土壤、除草吃虫、鸭粪肥田,可使每亩水稻增产10%以上。由于水稻是绿色有机的,每公斤比普通水稻贵0.4元。很多农民还和当地的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这些水稻磨成米后,每公斤可卖到12元以上,是普通大米的3倍。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建立反哺机制
景泽宇说,作为粮食主产区,发展大型工业不仅成本高,而且资源优势不明显。只有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之路才适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农业形成产业化后,也会通过有效机制,反哺农村和种粮农民。
目前,庆安县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家,形成了米、豆、酒、薯四大加工产业集群。全县成立了药、酒、米三个行业协会,乡村成立了38个绿色食品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发展到1700多人,构建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庆安县建立反哺机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投入5000多万元,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配套资金4500万元,修建了白色路面通乡通村公路1337公里;投资3700万元,改造了农村所有教育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