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谷贱伤农危及粮食安全
    2008-11-28    周清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有效供给    ●着力改变粮食价格偏低局面
    ●使粮价反映生产成本和需求    ●把保障生产放在更重要位置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全面分析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我国未来12年的粮食安全战略。这一规划纲要意义重大。

    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是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涉及到粮食的有效供给问题,也涉及到中低收入居民对粮食价格的承受力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其一致性的一面,如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供给越充裕,国内粮价就越低,越有利于中低收入者获得足够的食品。然而,这两者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例如,对于粮食生产者来说,只有当粮食价格不断提高时,他们才愿意生产更多的粮食,而粮价的提高有可能诱发低收入居民是否买得起的问题。显然,在粮食安全的两大问题中,如何实现粮食的有效供给是最根本的,因为当粮食市场出现短缺时,粮价必然上涨,超出部分居民的支付能力。
    当前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改变粮食价格偏低的局面,使粮价能反映生产成本和需求的变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提高,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日益增加。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以及农民生活费用持续增加的趋势,也在推动粮食生产的真实成本上升,这也要求粮食市场价格必须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在此背景下,如果粮价不足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那么,粮食的有效供给问题将无法保障,还容易导致耕地撂荒或低效率耕作,导致粮食产量的进一步下降。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粮食市场一直处于供求紧张平衡状态,耕地无法休耕,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粮食增产的边际成本增加。从经济学角度讲,在农业科学技术不能实现革命性变革之前,这将成为供给层面要求粮价上涨的最主要理由。
    从粮食需求层面看,推动粮价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口从9.6亿升至13.2亿,而到本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量将达到近16亿的峰值。随着人口基数变大,口粮需求自然会增加。规划纲要预测,到201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250亿公斤,2020年更增至5725亿公斤。另一方面,饲料用粮需求也在增加。据规划纲要的预测,到202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第二,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使其粮食购买力增加。统计数据显示,30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上升到13786元,增加逾40倍。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成为粮价上涨趋势的另一动因。
    反观现实不难发现,为了稳定物价,我国一直奉行低粮价政策,用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来补贴下游的消费者。然而,由于粮食消费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价格持续偏低必然导致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容易引起粮食生产的剧烈动荡,这不仅不利于物价的稳定,也有损于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看,当前的这种价格干预和财政补贴相配合的粮食政策容易造成经济扭曲:粮价持续偏低一方面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助长了居民、企业在粮食消费上的低效率,导致大量的无端浪费。
    我们应该用提高粮价来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目标,使粮价能更好地反映我国粮食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趋势。当物价稳定与粮食安全目标发生冲突时,应把保障粮食生产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在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国家出重拳刺激内需的形势下,国家发改委已决定提高明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为增加粮食供给提供更强的经济刺激。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也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针对提高粮价后可能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粮食消费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全面实现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