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期以来,我国一社难支“三农”,缺少地方政府助力是重要原因。以往的小额贷款,往往是信用社发完就完事,而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做什么基本上都处于空白。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出“无需抵押,政府贴息”的农村小额贷款的“琼中模式”,把政府的组织优势、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和村级民主监督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
|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农村信用社给方道村黎族农民王兰香颁发《信用贷款证》,由于证件的封面是绿色的,被当地农民俗称为“绿卡”。王兰香大妈说,用“绿卡”贷款太方便了,我又贷款2000元买鸡苗,今年要养更多的琼中山鸡。新华社发(李生东
摄) | 农民贷款只需5户以上联保,经过简便的贷款手续,5到7个工作日就可贷到款,最少250元,最多2万元,贷款期限1至3年,年利率为7.29%,提前还款的政府给予100%贴息,按期偿还的给予80%的贴息。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出“无需抵押,政府贴息”的农村小额贷款新模式,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 中平镇上水村距离县城45公里,山路崎岖,记者乘坐越野车颠簸两个多小时才得以进村,通电不到三个月,但村里去年利用小额贷款养蜂已产生多个万元户,中平镇委书记钟小辉说:“县里的小额贷款政策已经惠及全县各个角落。” 小额信贷的“琼中模式”,在海南产生巨大影响,各个市县争相效仿。海南省省长罗保铭提出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搞好小额信贷服务,力争未来五年为15万户农户提供20亿元信贷支持。
全省有1.03万户农户受益
海南琼中位于海南省中部,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琼中也不是没有钱,而是农村资金无法用于农业生产。”琼中县县委书记董宪曾说,2007年该县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4亿元,但只向本县贷出2000万元,还主要是贷给附近的农垦农场,农民存款用于农业的少得可怜。 如何把金融机构的资金引入农村?董宪曾说,他们受到了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模式的启发,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同摸索,摸索出“五户联保、政府贴息”的小额信贷模式,搭建起“农村小额贷款合作平台”。 截止2008年5月底,琼中县共发放小额贷款2100万元,涉及农民1800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倍和14倍。县金融合作办主任、常务副县长许教春说,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小额信贷模式符合琼中县实际,通过小额贷款致富的农民典型不断涌现,今年计划扩大规模,再向农民贷款4000万元,惠及农户3000户。 琼中县首创的小额贷款模式,在海南产生巨大影响,各个市县争相效仿。据了解,2007年全省扶农小额信贷达1.3亿元,全省安排7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额信贷的贴息或风险补偿,有1.03万户农户受益。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说,农民增收幅度16%,农村小额信贷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农民贷款申请有一尺多高
记者走访了多个乡镇村庄发现,琼中的农民都尝到了小额贷款和特色产业的甜头,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的愿望强烈。
中平镇上水村林木茂密,花草资源丰富,适合在林下发展养蜂业。县政府组织专家前来指导培训,小额信贷政策出台后,去年12户贷款24万元,全村38户家家户户开始养蜂,从2006年的60箱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箱,去年全村养蜂纯收入48万元。目前,他们正准备成立一个合作社,再多贷一点款发展蜂蜜加工。村民高成帮去年贷款2万元,养蜂70箱,“本钱基本上赚回来了,准备五六月份提前还款。”有了小额贷款和养蜂产业,高成帮高兴地对记者说:“提前还款就能拿到信用凭证‘绿卡’,到时候再贷款扩大规模。”
琼中县什运乡番道村去年17户农民贷款18万元,饲养极具本地特色的“七彩山鸡”11万只,收入33万元,从种植业走上了养殖业的道路。番道村生产队副队长王家清说,去年5月他和村子里的五户农民联保贷了2万元,用于购买鸡苗和饲料,虽然只养500只,但也纯赚了4000元。今年他打算增加养殖量,“按一年养殖两批山鸡计算,增收8000元没有问题。政府帮我们找到了一个好产业,小额贷款又给我们送来了资金。”王家清告诉记者,今年村里想贷款的人更多了。
琼中县湾岭镇竹朗村的陈业开也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去年5月份贷款2万元种桑养蚕净赚了1.2万元,到今年八九月份就能全部还清了,“我是提前还款,政府会全额贴息。”他说,今年政府招商吸引了一个浙江的老板要在县生态产业园建一个缫丝厂,到时候对蚕茧的需求量就更大了,所以他今年将桑田从原来的4亩增加到了7亩。 董宪曾说,从去年3月份小额贷款动起来后,农民蜂拥而至,琼中县农信社主任卓令会说:“县农信社案头的农民贷款申请有一尺多高。”
“信用户”不设终身制
专家指出,“琼中模式”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给予人们五个启示: 启示一:选准产业与保证信贷安全两者都重要。养蜜蜂、种桑养蚕等新兴产业,具有发展短平快、贷款周期短的特点,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符合琼中县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小额信贷支持这些产业,既保证山区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又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
董宪曾说,“带领农民致富,政府必须双向引导。过去,农信社一年贷款200万元,农民还款率仅30%,不是农民不讲信用,原因是政府缺乏指导,农民没有选好产业,钱没用对地方。”他认为,切准地方的特色产业和小额信贷就像两只翅膀,助推“三农”经济快速发展。 启示二: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离不开信用建设。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琼中县专门制定信用评选办法,大力开展培育创建“信用村”和“信用户”活动。 “信用户”由农村信用社发给贷款证,授信额度根据农户生产规模最高额度在2万元以内。农户再次贷款时,凭贷款证直接到所在乡镇农村信用社网点就能贷款。“信用户”每两年评定一次,不设终身制。逾期未偿还贷款的农户,县政府列为“不守信用户”(黄牌),三年内不给予贴息贷款,并在县有线电视台曝光。 启示三:农村金融需要地方政府助力。“琼中模式”得以成功,就在于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组织力量。政府成立担保公司,极大地简化和方便了农民的贷款,政府拿出少量的资金用于小额贷款贴息和担保,一元抵十元、二十元使用,真正解决了农村、农业、农户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难题。政府的金融助力行为,也使得扶持方式直接向农村经济机体输血,转为提高农村经济机体造血功能的转变。 启示四:农村金融离不开完善的服务网络。我国农业银行也曾从事过小额信贷业务,但因为服务不能到村,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人来催收,导致呆坏账。而“琼中模式”从县、乡镇到村,层层有相应的服务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办法,使得有贷款的农户能够很容易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以十分简易的方式获得小额贷款服务,而对已贷款的农户,也能够及时跟踪服务,及时解决贷款户生产中的问题,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确保了贷款资金安全,避免了回收贷款难的问题。
[相关报道]
宁夏:为贫困乡村农民创办“草根银行”
如何解决贫困农民融资难,贫困地区一直苦无良策。近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部分贫困乡村探索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各级财政先期无偿注入资本金,通过农户自愿入股方式吸收聚集民间资本,以小额信贷方式有偿发放,既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创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全文]
[相关报道]
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急需完善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个体户贷款难,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记者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鄂尔多斯等地采访时了解到,部分银行和小额贷款试点公司办理的小额贷款受到极大欢迎,但目前,办理小额贷款也面临着运营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急需扶持。[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