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物价回落还是回升 专家说法各不相同
5月份CPI回落 PPI三年来最高
    2008-06-16    本报记者:方烨 实习生:刘颖雯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连续公布了5月份的两组宏观数据: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回落0.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2,为三年来月度最高增幅。CPI的回落将成为趋势还是PPI的猛涨将拉动CPI回升?对于今后的物价走势,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5月份CPI回落显示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正在见效,CPI自此将进入下行通道。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5月份CPI涨幅的放缓很可能成为物价由长期走高到逐步回落的转折点。他说,从去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来收缩银根、增加供给,比如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民种粮、养猪实施补贴等,但由于去年底的价格翘尾因素,这些调控措施的效果被消化、抵消,今年一季度CPI走势仍居高不下。5月份随着翘尾因素释放完毕,加上新粮上市、蔬菜供应增多等因素的影响,CPI的同比涨幅应该开始有所下降。
  “接下来的几个月,CPI很可能会沿着6%、5%的速度逐渐回落下去,直至企稳。”周天勇说,之所以对CPI走势持乐观预期,其原因在于“央行近期一直在坚持紧缩的政策,丝毫没有放松。”
  对于CPI未来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同比涨幅可能会继续下行。因为农产品生产是有周期的,供求一旦增加上来不会是短期的,这种供求趋向平衡的变化会持续发展。而且,越往后翘尾因素的影响越小,这会使CPI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
  张立群称,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食用油等价格,是我国从去年五六月间开始骤然上涨的CPI的主要推动力。从统计局这次发布的数据看,这一推动力出现了明显减缓。
  “一些原来短缺的重要食品,自然生产周期已经或接近完成,供求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张立群分析,特别是生猪存栏明显增加,油菜作物三年来首次增产,使得猪肉和食用油的供求趋向平衡,价格自然出现回落。
  至于PPI对CPI的影响,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在制造业等行业,企业缺乏提价能力,这就使得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无法传导至产品价格。只要国内通胀水平依旧处于高位,行政性的限价措施将继续施行,等到CPI恢复至理想水平,政府才会慢慢放开必要的价格干预。此外,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具有持续性,未来几个月CPI将会逐步回落。
  与之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PPI增幅的连创新高必然会拉动CPI上涨,这种影响将在今后逐步显现出来。
  西南证券分析师董先安分析,5月份PPI再创新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原油、钢材、煤炭、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尤其是原油价格出现加速上涨趋势;二是国内能源行业受煤炭产能、交通运输约束,也在一定程度推动了PPI上涨;三是由于汶川地震造成对建材等生产资料的短期需求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PPI上涨。
  对于PPI未来的走势,董先安表示,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国内采取的政府补贴与临时价格控制等措施的潜在后续影响,以及大宗商品国内外价差的约束,PPI同比增速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压力仍很大。
  交行发展研究部发布的报告指出,虽然5月份CPI有所回落,但这并不代表全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和。与CPI涨幅明显回落相比,PPI的涨幅更值得关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震灾导致PPI面临进一步上涨压力、国际环境的进一步复杂化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呈续增趋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向记者表示,由于农产品价格近几周出现回落,目前已在食品价格上得到体现,而在我国CPI构成中,粮食所占比例比较高,因此该价格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令国内CPI出现回落。不过,孙立坚同时指出,5月份PPI上涨8.2%,CPI却是7.7%,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如今对一些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使得一些领域的价格传导机制被割断,但这只是短暂现象,传导至消费品将是迟早的事。“我并不认为CPI会继续回落,这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提高,CPI近几个月的调整可能会于今后引发强烈反弹。”
  展望2008年下半年的物价走势,东方证券研究员张杨也觉得成本推动的影响将进一步体现,原油价格将是难测的因素。“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上调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张杨称,虽然上游价格未必带来下游价格的同步大幅上涨,但如果各种涨价因素长时间叠加,将给物价带来很大上涨的压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魏杰认为,对于当前物价的居高不下,背后推动的实际不是中国经济自身的原因,而是国际因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央行增加货币发行,引起了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短时间内企业成本的大规模上升,导致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提价,最后引发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资源短缺,难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矿产甚至粮油价格也大幅上涨。
  魏杰表示,应对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主要手段是启动国内市场,增加消费,应对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则需要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这两方面的解决办法都无法短期奏效,所以应做好长时间面对物价高增长的准备。
  相关稿件
· 物价仍将高位运行 2008-06-13
· “指导工资”能否应对物价上涨 2008-06-13
· 灾区物价稳定 城乡商业网点陆续恢复营业 2008-06-11
· 短期物价高峰已过,长期隐患加剧 2008-06-06
· 稳定物价仍是宏观调控头号目标 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