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弯道超越”启动经济转型升级引擎
    2008-04-23    作者:王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发展就像赛车一样,在直道上比赛,很难将对手甩开,只有在弯道区,才有可能超越对手。”江阴经济界人士如是说。
  当江阴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4.5亿元、登上新的发展临界点,“弯道超越”成为该市抢抓新一轮先发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创新跨越发展的战术意图和战略愿景,启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改革开放30年来,江阴抓住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创造了“江阴现象”、“江阴板块”、“江阴标准”等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观,成就了制造业名城的美誉,在第七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继续名列榜首,实现了五连冠。去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4.5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亩产冠军”。
  当达到发展制高点,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却说:“江阴的经济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拐弯时期,转得好又会赢得新一轮重大机遇,继续处在发展的前沿;转不好,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落伍者。”结合江阴发展实际,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新的“弯道超越”的位移目标:大力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大力培育适合江阴发展的新的经济和新的产业。“八大产业经济”——服务外包、港口经济、总部经济、道口经济、品牌经济、农业旅游休闲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城市经济,成为江阴优化发展的发力点。  
  在江阴工业经济总量中,传统产业占70%,其中冶金占31%、纺织占30%、机械占15%。然而正如世界呢绒巨头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所说“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从“十五”开始,江阴开始推动实施传统产业高新化。在纺织行业,江阴积极引导无梭化、自动化和品牌化。如今,江阴纺织业有8000多台织机,无梭化已经实现80%以上,以无接纱、自落筒为标志的自动控制也达到50%。以阳光为代表的江阴纺织品牌已经叫响全国乃至世界,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称号的阳光精纺面料已经达到意大利时装最高档次的要求。同样,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也在江阴的冶金行业得到充分体现。目前江阴特钢和优钢的产量分别占到全部钢产量的20%和40%,而以兴澄特钢为代表的江阴特钢已经享誉海内外。
  “弯道超越”的重点还在于提前谋划行业的先发优势,再发力就容易成功。2006年1月,江阴设立临港新城,并制订“500天行动计划”,着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依托的港口产业,江阴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仓储物流、集散配送中心。石化仓储规模达到150万立方米,年吞吐能力达1200万吨,年销售可达150亿元。新港区去年新开通了江阴至釜山的近洋航线和日本的集装箱快航,内外贸航线已达32条。今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0万标箱,接近2006年全年吞吐量。
  新兴的服务外包产业,对江阴而言,更是一次实现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品附加值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发展模式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的重要机遇。从2006年开始,江阴就确定了发展服务外包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的思路,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7年起,政府每年将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服务外包企业。在2007年服务外包的起步之年,江阴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实现服务外包收入3826万美元,新增32家服务外包企业,总企业数已经超过90家。
  更为重要的是,江阴市服务外包轮廓初现:临港新城打造以临江产业区为载体的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软件科技园挂牌开张;开发区服务外包突破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软件开发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高新技术创业园依托香港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到高等院校合作平台优势,引进23个服务外包项目。
  去年5月,江阴被省外经贸厅确认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此外,作为服务外包重要标志的总部经济在江阴也已初具雏形。本地企业在战略扩张中建立了以江阴为核心的“总部——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华西、阳光、澄星、新长江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建立了多元发展的产业基地,在本地实现了“无工厂”化生产。
  不仅走出去的企业把总部留在了江阴,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总部也开始落户江阴。目前,荷兰帝斯曼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和贝卡尔特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已落户江阴。由香港中信泰富特钢投资有限公司把总部设在江阴。瑞典阿法拉伐总部把所辖的德国分公司总部迁往江阴。湖南曾氏集团的行政总部和下属的流通企业在2010年前也将扎根江阴。
  相关稿件
· 江阴市实施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已渐入佳境 2008-04-10
· 工业强市江阴市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新路径 2008-02-29
· 江阴市打造人力先导型发展方式调查 2007-12-20
· 幸福江阴建设走出具有民本特色的创新路径 2007-10-29
· 隔江相望的江阴、靖江两市联动开发模式调查 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