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区:扎紧特色产业发展“篱笆墙”[图]
    2008-03-07    本报记者:王欲鸣 杨一苗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种的11亩番茄遭了灭顶之灾,损失两万块钱啊!”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一村村民赵庭家时,他伤心地说起去年番茄的绝收。村党支部书记马晓林告诉记者,2007年全村番茄绝收2000亩,损失近400万元。
  在最具优势的地方种植或养殖相应产品,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的集中,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变化。近年来,陕西的苹果、宁夏的枸杞、新疆的瓜果、内蒙古的乳肉绒等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在西部大地迅速隆起,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与此同时,病虫害、自然灾害、种植养殖成本剧增等因素也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拦路虎”。一些基层干部建议,西部省区应尽快采取预防措施并建立长效机制,扎紧特色产业发展的“篱笆墙”。

  近年来,陕西的苹果、宁夏的枸杞、新疆的瓜果、内蒙古的乳肉绒等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在西部大地迅速隆起,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农牧民最怕“灭顶之灾”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程国秀介绍,2007年这个市种植番茄达50万亩,拥有8户加工企业,年加工番茄能力250万吨左右,带动16万个农户,预计全市农民人均来自番茄产业的纯收入达550元,形成我国重要的番茄种植加工基地。然而,由于去年降水过多,番茄发生“晚疫病”,超过一半面积的番茄减产,部分地方绝收。
  红枣是陕北沿黄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去年九月下旬以来的持续降雨给延安、榆林的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红枣,不少地区红枣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记者在榆林市采访了解到,神木、佳县、清涧等9个红枣主产县全部受灾,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主的红枣主产区159万亩红枣出现严重的裂果和腐烂现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以上。
  而在内蒙古,一些盟市因乳品企业牛奶收购价过低、饲料大幅度涨价,农牧民“卖牛杀牛”之风越刮越烈,使仅仅发展起来几年的奶牛养殖业陷入窘境。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特色种植养殖户在整个特色产业生产链条中是最弱势的一环。特色农业风险大,一旦陷入困境,对农牧民积极性的挫伤是不可估量的,农牧民在抱怨市场的同时,也不再相信政府和龙头企业;而对于企业来讲,失去原材料来源,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命线。

特色产业隐忧重重

  除直接遭受“灭顶之灾”外,记者采访了解到,西部特色产业虽然具有比较优势,但发展过程中隐忧不少,如不采取措施,随时都有“崩盘”之虞。
  比如,苹果蠹蛾是世界上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繁殖速度很快。苹果蠹蛾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新疆、甘肃后,正沿着河西走廊迅速以每年几十公里的速度向陕西省等我国苹果优势产区逼近,形势十分严峻。对河西地区、甘肃中东部、陕西省乃至全国果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每年稳定种植葵花近100万亩的内蒙古五原县,是“全国葵花第一县”,前些年葵花产业发展气势如虹。以真心食品、金鹿油脂、鸿鼎农贸市场“三驾马车”为框架,形成了投入3亿元、产出13亿元、利税近亿元的葵花产业体系。然而由于历年种植面积过大,不能轮作倒茬,导致葵病害发生严重,产品质量下降,2006年全市病虫害发病率占总播面积的50%左右。受之影响,葵花品质严重退化,造成3亿斤产量中积压的近1/3,其中5000多万斤积压在农户手中。2006年不仅种葵花的农民赔了钱,经营葵花的人大多也赔了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
  养殖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内蒙古乃至全国,收不到高质奶源的企业不肯提价,而收不回成本的奶农忍痛宰牛,甚至新生的母犊也被以几百元钱卖掉,这将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后劲。全国约40%的奶牛养殖户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奶业正处在关键性阶段。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副局长王水云等基层干部认为,西部特色产业之所以形成特色,是因为其经营完全根据自然和地理条件进行,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微小的自然因素就会给农业的生产造成影响。同时西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滞后,西部农民不具备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决策的条件,因而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生产的有效性。而盲目性的生产使产品的品种、品质不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便会带来巨大风险。

发展“避灾型”特色产业刻不容缓

  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西部地区是一个农牧业多灾的地区,十年九旱,还有低温霜冻、冰雹、暴雨、雪、干热风等,这些气象现象成灾后,往往伴生鼠灾、虫灾等,多灾并发每年都要使特色农牧业生产受到影响。因此,西部地区一定要采取措施扎紧特色产业发展的“篱笆墙”,当下发展“避灾型”特色产业刻不容缓,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在指导思想上,要从重视灾后救灾转向灾前防御,实行以防为主、防救结合。要提高避灾意识,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努力采取避灾措施防范灾害发生。要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把有限的水资源充分用好。
  在工作措施上,要从重视工程措施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转变。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积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禁牧和休牧等非工程减灾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今后还要认真总结经验,主要通过减灾管理、减灾公共政策的调整、减灾法律法规制订等非工程措施改善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有效规避、减少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工作机制上,要从以政府救灾为主逐渐向政府救灾与实行农牧业灾害保险相结合转变。政府应根据基本国情确定一个农业保险的支持度,为农业保险部门提供优惠的资金筹集和税收政策,使农业保险补贴成为政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达到降低西部特色农业自然风险的目的。
  此外,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两级信息服务网络,做好市场信息的预测、收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使农牧民第一时间知晓市场动态,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农户要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让农牧民在种植和养殖中获益,从而保证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稿件
· 倾听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脚步声 2008-03-04
· 浦发信用卡:重视持卡人需求 以特色取胜 2008-02-25
· 山西平遥:特色旅游表演吸引游客[图] 2008-02-20
· 独具匠心的特色巧克力走俏日本情人节市场 2008-02-18
· 国内首张渔业特色银行卡近日在舟山首发 200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