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
    2007-12-17    本报记者:唐卫彬 皮曙初 沈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6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得消息,国务院已正式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我国在中部地区布局的两大国家级改革试验新区。至此,以“增长极”、“增长核”为带动的“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入一个向纵深推进的新时期。

  建设中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桥。本报记者 程敏 摄(本报资料照片)
“头雁领飞”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经验

  2006年中央正式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七大报告说:“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一描述,将一个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蓝图勾画得十分清晰。
  回顾东部沿海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都是“一雁带群雁”“一点带全局”的发展模式。如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GDP的份额已接近40%,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和增长极。从东部沿海的发展经验来看,区域板块结伴奋飞,还期待“领头雁”的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通过实施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并把它提升为国家战略。上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迅速彰显出珠三角地区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又激活了长三角地区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潜力。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充分发挥特大中心城市作用,面向世界、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2006年,国家批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以发挥特大中心城市在促进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沿海开放开发的脚步向北跨出一大步,天津市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同时,沈阳、大连、青岛等城市均将城市的发展定位于区域经济中心,是在国家未来空间开发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从落实东北振兴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与国家战略相契合的现实抉择。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吴永保说,实践证明,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增长核”的作用越强劲,“增长极”的作用就越大。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担纲中部“领头雁”

  十七大报告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以点带面的“头雁带动”式路径。
  专家认为,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关键在于以点带面,将最具综合比较优势的城市塑造成区域的经济中心,形成中部地区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功效的“增长极”。
  中部崛起是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的国家战略之一。中部的发展期待突破,中部经济发展需要经济高地的引领,即中部的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发展高度上的提升、在功能辐射上的强化、在产业层次上的引领的作用。在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将发展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部地区四大城市群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作为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推进战略。
  而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有助于在中部地区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形成若干局部经济功能区,通过叠加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功能区的形成。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而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三市具有天然的城市群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吴永保认为,对于市场化程度稍逊一筹的中部地区而言,国家支持和批准在中部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其在有关领域率先突破的空间,就是在中部地区设置一块“试验田”,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障碍,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放到这块“试验田”中来试点,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化解城市圈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

两大城市群将如何“领飞”中部崛起

  专家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和建设,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使命。在完善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国家试验区试验什么?“领头雁”如何领头?这是作为国家战略和试验地区必须考虑的根本问题。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认为,经过东部沿海试验获得外向型发展经验后,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基于本土资源的内生型试验经验。在沿海地区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获得的经验主要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外向型”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开放的“外向型”改革固然重要,但是立足于对内搞活的、基于本土资源开发的内生型的改革与发展经验同样重要。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不同于以往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的试验。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在申报国家试验区的过程中几易其稿,从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到科技创新改革试点、综合行政管理等,最后得到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方案是在武汉城市圈进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反映出这个中部惟一的特大城市对中部崛起的发展思路的不断探寻。
  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说,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差异性大、产业结构趋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验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革,力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
  据了解,近年来湖北、湖南两省均把城市圈(群)发展作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两地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在更高层面开展深层次的改革探索创造了条件。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开展改革试验,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提高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城市圈(群)整体承载力,使城市圈(群)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一个重要区域平台。

    中部两大城市群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集群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国家层面试验区,对于中部崛起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战略支点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详情]

    “两型社会”试验区试验什么

    中部两大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国家试验区。作为首次开展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部试验区彰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了新的步伐。[详情]

    “五套方案”折射科学发展脉络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同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多个地方竞相争夺的国家改革试验区终于落定中部两大城市群,显示出中央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统筹布局。饶有意味的是,自2003年以来,武汉市申报国家试验区的方案已经作了五次修改,五套方案折射出中部地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探寻科学发展之路上不断深化、日渐明晰的发展脉络。[详情]

  相关稿件
· 黑龙江口岸城市成俄罗斯人购物"天堂" 2007-12-14
· 长三角多个城市试点“交通卡互通” 2007-12-14
· 中新生态城欲做未来城市"样板" 2007-12-14
· 从10万北京人燕郊买房反思城市承载边界 2007-12-12
· 各方热议明年城市水价将上调? 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