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开封两市联手探索文艺精品市场化之路
同为精品剧目 命运迥然不同
    2007-11-23    本报记者:刘雅鸣 桂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河南省会郑州与七朝古都开封间的一体化进程中,来自两市文化领域的密切协作格外引人注目。以改造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为突破口,两市正在联手探索精品文艺作品的市场化之路,以在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同为精品 命运迥异

  2004年,河南省委宣传部启动了“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建设,郑州、开封等分别推出了代表自身文化形象的《风中少林》(以下简称《风》剧)《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剧)等四部舞台文艺精品。
  开封市委书记刘长春说,刚推出第一版的时侯,无论编剧、音乐、歌舞,特别是演出效果,《清》剧应该说都是四台中最好的。两年过去了,《风》剧和《清》剧却呈现出不同的命运。
  郑州市歌舞剧院的《风》剧越演越精,不但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还积极走市场化之路,在海内外公演了100场,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此剧还催生出中国最年轻的歌舞剧院和河南省首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开封市投入480万元打造的《清》剧则一直藏在深闺,只是参加一些政府指令的演出。由于演出成本过高,每演出一次就需要财政拿钱。目前仅在郑州、北京、杭州各演出过两场,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两场就花掉市财政150万元。
  总让政府拿钱的所谓文化精品不会有生命力。在不争的事实面前,开封人痛切地认识到市场的力量。
  刘长春认为,作为一个建城2700多年的古城和七朝古都,开封文化资源极其丰厚,它的城下叠压着六座城池,各类文物遗存241处,其建筑文化、宫廷文化、府衙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民间文化,都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开封还有着很好的文化传承,开封人喜欢琴棋书画,仅书法家、美术家、作家就有200多人。开封从来就不缺文化人才,缺的是对外面市场的了解,他们不敢走出去闯荡,也不知道怎么走出去和怎么挣钱养活自己。
  刘长春说,发展开封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闯市场,这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对开封文化进行市场化运作。经有关部门同意,郑州市文化局局长、原郑州歌舞剧院院长齐岸青同时兼任开封市市长助理、宣传部副部长,以大力推进郑州、开封文化一体化进程:依托郑州的文化中介能力和市场优势,促进开封的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实现两市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共享。

精品首先要有市场

  推进郑州、开封文化一体化,突破口选在对《清》剧进行市场化运作,两地在对剧目进行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改版后,准备让它与《风》剧一起捆绑销售。据了解,他们目前正与澳大利亚协商签约,两剧一起走出国门。
  齐岸青说,《清明上河图》是开封城市的一张名片,将之用歌舞剧的形式来表达,是一种创新。作为文艺精品,它也很成熟,但一个好剧,首先要有市场。《清》剧的致命弱点是成本太高,单场演出的成本38万元,这是非常可怕的。必须为它树立一个走出去的概念,通过技术化操作,大幅降低它的成本,使它更适应市场。
  《清》剧原来主要角色演员靠外请、灯光靠外借、场景太笨重。单场演出请张择端、李师师等角色演员要花11万元,灯光租赁费15万元,到北京演出时,拉道具12米长的车需要九辆,仅运费加上雇用装卸工装车、卸车、装台就需要五六万元。目前,已实现角色演员、基础演员本地化,灯光、道具、舞美等也进行了大幅度软景改造。
  同时,以《清》剧为龙头,加大郑汴文化优秀产品的推介和销售工作,将开封的剪纸、年画、北宋官瓷、汴绣等,通过《清》剧的市场化运作,带出开封。
  开封市文化局局长申亚平说,按照过去的惯例,一部优秀剧目产生了,马上想到向政府要钱,而不是去想方设法找市场,闯市场。通过《清》剧的改版和市场化运作,我们认识到,市场化的根本点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来《清》剧过于追求豪华场景,只能让专家看、领导看,老百姓根本进不了剧场,再优秀的作品也不会有生命力。
  对于郑州歌舞剧院这个全国最年轻的歌舞剧院来说,同样需要积聚人才和剧目,否则也难以长久。完成对《清》剧的改造,加上正在创演的《云水洛神》,利用《风中少林》这个品牌把它做大,这样,河南的舞剧就有了一个龙头。《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云水洛神》,根据三剧不同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容,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培养剧目创作和人才团队。作品多了,艺术的影响力就大了。资源整合好了,能使成本更低、市场更大。齐岸青说,仅靠一个孤立的《风中少林》,郑州歌舞剧院也不能持久维持下去。

市场化之路最重要的是通过“做事情”培养文化经纪人

  刘长春说,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应先行。他希望不止一个齐岸青来到开封,希望他能带出一支队伍,为开封培养出一支本土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齐岸青是河南知名青年作家,下过海,当过老板,他经营的公司曾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公司之一,在文化市场运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培养一批人才;在营销过程中,团结一批有实力的客户,使市场更灵动,成本更低。
  齐岸青说,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的不是战略家,而是执行者,即具体做事情的操盘手。开封也是这个问题。“我以为,开封不缺资金、更不乏人才,很多干部也不缺观念,他们的思路很清醒、很清晰。但开封缺的是交流、是眼界、是做事情的经历,看得不够、做得不够。我想通过做事情,带出一支队伍来。”
  培养文化经纪人,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事情做,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做一些事情,然后让他们在失败或成功的过程中接受磨炼。
  齐岸青说,开封是中国目前非常有个性的城市。虽然宋朝南迁使中原文化开始走向衰微,但其繁华时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精神始终没有衰微,大都市的东西仍在开封生存、延续。开封古城格局等大的历史信息没有消散,还有机会做成中国最庞大的古城。在他看来,对《清》剧的市场化改造之路还刚刚开始,两地文化一体化之路则更长。

  相关稿件
· 第四届中国西餐文化节日前在沪开幕 2007-11-19
· 陷入困境更需要企业文化管理 2007-11-16
· 天津市将举办迎奥运西餐饮食文化周 2007-11-16
· 河北阜平推出“古树文化游”吸引游客 2007-11-14
· 奏响中部文化崛起的强音 200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