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外贸市场俄语翻译陷入“角色”之惑
    2007-08-21    本报记者:赵春晖 丁建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中亚各国经济渐趋复苏,与其山水相依的新疆迎来了一拨拨国际商旅,乌鲁木齐的大小商户一时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随着辅佐他们的翻译“变脸”,有的商家稳定销售渠道、开拓更大市场的想法落了空。从去年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乌鲁木齐市竟有近百名外贸商户被同一个翻译骗走价值200万元的商品。
  译员?掮客?市霸?面对俄语翻译的“角色”之变,商户们的心隐隐作痛。而事实上,乌鲁木齐外贸市场众多流动翻译的不规范行为,已开始影响“丝路”复兴和翻译行业的声誉。

  一名哈萨克斯坦客商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在经销商和外商之间,翻译既是国内商家的“财神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商在中国的“代理人”。但翻译一旦玩起“空手道”,商家就只能吃“哑巴亏”。

  盛夏7月,乌鲁木齐市德汇商品批发市场的数十名商户定制了一面锦旗,准备送往当地警方,感谢他们抓获了一名曾和商户们长期打交道的“翻译”。就在一年前,这名俄语翻译开始与这些商户们接洽,称外商委托她来这里订货。
  商户们说,起初每次订几千块钱的货,货款也很快能到账,后来订货的数量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就出现了拖欠货款现象。今年3月,商户们聚首一算,这个翻译竟已欠下近200万元的货款,可每次找到这个翻译要钱时,她总说外商还没有付款。此后,当商户们在市场上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翻译时,只好报案。虽然不久这名翻译就被警方抓获,但货款却很难追回。
  受骗的商户事后才知道,虽然没有任何自己的货物,这个翻译却在乌鲁木齐另一个外贸批发市场租了一间门面,把从其他市场“借”来的一些商品样货陈列在店里,做起了“空手道”生意。
  凭借地缘优势,担负着我国向西开放“经济跳板”的乌鲁木齐,已从昔日的边陲小城变为现代“丝绸之路”上日益国际化的商贸中心。但在商旅往来、商机涌动的外贸市场上,却依然很少有中国商家精通俄语,在经销商和外商之间,翻译既是国内商家的“财神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商在中国的“代理人”。
  曾经做过十年专职外贸翻译的外贸批发商任建平说,在新疆外贸市场成交的许多生意都没有书面合同或协议,而是通过“君子协议”完成的:经销商先通过翻译给外商供货,货到之后,外商再通过翻译付款。而这样的“信用”,是建立在双方对翻译信任的基础之上。中亚国家客商喜欢通过翻译做生意,因为通过他们,可以“先发货后付款”。由于不能与外商直接交流,即使是货款被拖欠,翻译们只要来替外商订货,商家还是要笑脸相迎,与以前一样继续着“信用往来”。任建平说,但这种脆弱的“信任”也极易导致货款难以追回,在过去数年间,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令国内外商户频频受伤。

  许多商户都有过因翻译从中作梗而“黄掉”生意、丢掉客源的经历,因此,只要有一点利润可赚,商家就不敢轻易得罪翻译。对翻译爱恨交加的国内商户因此叫苦不迭。

  新疆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翻译市场。在乌鲁木齐市的外贸市场上,中亚商人打手势和借助计算器与中国商家“洽谈”生意的景象已难以见到。但穿梭于外贸市场的众多流动翻译已经成为当地这一行业的“主力军”,由于缺乏行业管理,这些“散兵游勇”的不规范行为也层出不穷。
  在乌鲁木齐边疆宾馆、华凌市场和国际商贸城等中亚国家商人经常光顾的场所,“钓鱼”的“翻译”随处可见,一旦发现有外商,就尾随而来,不时搭腔帮着谈生意。每次成交后,翻译都会向中方商家索要“茶钱”(回扣),本来提供劳务服务的翻译,却充当起了中间商的角色。
  一些商户说,给翻译的回扣一般都在总货值的2%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此外,他们还能从外商那里得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在交易过程中,如果翻译索要回扣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以“搅黄”生意相威胁。几乎每个商户都有过因翻译从中作梗而“黄掉”生意、丢掉客源的经历,因此,只要有一点利润可赚,商家就不敢轻易得罪翻译。
  在“砍价”时,翻译擅自加价获利的行为更让经销商头痛。由于无法直接交流,商家的报价一经翻译的嘴,往往被大幅抬高,经常有外商因价格过高,不愿订货。在乌鲁木齐市华凌市场经营建材生意的周文英说,成交一笔生意不容易,而搅黄它只需几句话。市场上许多经营户都吃过这样的“哑巴亏”。
  不久前,一位翻译带着哈萨克斯坦客商到周文英的店铺看货,她刚报完价,那个翻译一扭头就把价格抬高了几分。周文英说:“我虽然不会说俄语,但阿拉伯数字还能听懂一些。”她连忙向外商打手势纠正,谁知那翻译脸色一变,拉起客户就往外走。 
  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仍以商品贸易为主,其中民营商户是主力军。而这些商户普遍规模小,数量多,相互竞争极为激烈,为了降低成本,多数商家不愿聘请专职翻译。
  但无论专职翻译还是临时聘请的翻译,只要生意能成交,商家给翻译返利已经成了外贸市场的潜规则,而最终的结果经常是“伙计”赚的比“雇主”多。对翻译爱恨交加的国内商户因此叫苦不迭。
  批发商陈怡燕无奈地说,翻译的确能带来不少客户,但利润也被分走了一大块。她说,雇主们还要承担很大的商业风险,而翻译没有任何风险却大把赚钱,这种分配结果既不合理也不正常。
  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的一名温州商人告诉记者,在外商极力压价的情形下,如果翻译还“狮子大开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意“泡汤”。而一些商家为了拉住客户,有时就是赔本也会咬牙给翻译高额回扣。

  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服务行业准入制度,成立一个带有管理职能的机构或民间行业组织,来规范管理整个翻译服务行业。

  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翻译行业已成为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服务标准,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翻译损害客户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混乱的从业状态和不规范的经营已给这一蓬勃兴起的行业带来了信誉危机。
  新疆外文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李丹萍说,翻译行业目前的各种“潜规则”明显违反了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中的“保密”和“公平”原则,这种现象在我国东北的边贸城市和浙江义乌等商贸城市同样存在,但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管理,还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来约束和监督这些违规行为。
  尽管我国《翻译服务规范》、《翻译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翻译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公约》等行业标准已相继出台,但相应的准入制度和行业管理机构至今仍没有建立。李丹萍说,这些规范性文件虽使翻译服务行业做到了有章可循,但让谁来监督执行,仍是让整个行业都很茫然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各种翻译工作者协会都是学术交流性质的社会团体,对行业不规范行为没有任何约束力,而政府部门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虽然我国几年前就开始了“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制度,但至今仍没有推行开来,社会认可度也不尽如人意。由于翻译服务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中没有相关资格证书。
  针对愈演愈烈的翻译吃“回扣”等现象,西北翻译产业公司等新疆翻译服务企业早已经与员工签订禁止私下向客户索要回扣的协议,如接到投诉,一旦查证属实,违反职业道德的翻译将被除名。但在翻译行业散兵游勇占大多数的背景下,仅靠几家正规翻译服务企业来示范带头,显然不可能起到规范整个行业的作用。
  面对新疆翻译市场的现状,李丹萍等业内人士建议,当务之急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起严格的翻译服务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符合条件的可持证上岗,一旦发现有失信无德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还可取消从事翻译工作的资格。为此,还必须成立一个带有管理职能的机构或民间行业组织,来规范管理整个翻译服务行业,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改善这一行业的现状。

  相关稿件
· 乌鲁木齐南郊:6000亩生态园变成垃圾山 2007-06-07
· 乌鲁木齐评出“十大风味小吃”品牌 2007-05-14
· 乌鲁木齐与北京海关通关合作首单办结 2007-04-20
· 世界知名风电设备制造商将落户乌鲁木齐 2007-04-03
· 2006年乌鲁木齐房地产投资同比增51.59% 200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