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博取政治加分
    2010-07-19    作者:丹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从即日起,本报特设“丹眼看欧陆”专栏,由资深传媒人丹一主笔,详解欧洲大陆重磅财经事件来龙去脉,趣评高端财经人物功过得失,专栏每两周一期,敬请关注。

  上周六(17日)在中国度过56岁生日的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现在应该心情不差。
  此次访华,默克尔主打“经贸牌”,中德双方在北京一口气签订了10份大单。德国经济已趋向好转,一季度增长0.2%,全年预计增长在1.4%到2%左右,这其中,出口成为拉动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尽管德国人不大愿意承认,但金融危机和世界贸易走弱使这个传统出口大国更倚重中国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出口总量2009年下降18%,而对中国出口量却上涨了7%,中国已成德国最重要的国外市场。这种情形下,“经贸牌”是张不出错且能赢得好评的牌。而默克尔也从来没像现在这样,需要造就她在德国国内的“正面形象”。
  自去年9月成功连任总理以来,默克尔在国内就基本没成功做成什么事。原被认作是“天作之合”的联盟党和自由党的“黑黄”执政联盟,从一开始就各说各话,互相掣肘,不到几个月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在几个重要的地方选举中,基民盟丢盔卸甲,接连失利。德国民众普遍认为,黑黄联盟当政以来,除了互相攻击便无所作为,执政联盟的民意支持也跌到谷底。
  在默克尔焦头烂额之时,德国总统克勒5月份又突然辞职。德国总统本是礼宾意义上的职位建制,既无实权也不干政。但总统人选向来被看作是各党合作与竞争动向的风向标,所以总统选举向来充满党派竞争色彩。德国总统选举不是民选,是由德国联邦大会选举产生。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在联邦大会中握有超过半数的644票,但默克尔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也是她党内的副手伍尔夫两轮投票都没得到法定票数623票,第三轮以相对多数决胜负投票时才艰难胜出。这暴露出执政联盟内部的分裂和冲突,前两轮的“跑票”实际是联盟内部人士对默克尔投的不信任票。
  此次由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推举的总统候选人高克颇得人心,有舆论说如果民选,高克很有希望高票当选,德国民众也乐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作为德国的形象代表,而伍尔夫却是个典型的政客。这样的结果也使德国民众相当失望。有德国媒体指出,这次总统选举是默克尔连任总理以来“最大的失败”。急于在媒体上出现“正面标题”的默克尔,本想借观看世界杯德国队与阿根廷队的比赛来获得一些支持,又因费用高昂遭到反对党和纳税人联盟的强烈反对。这个连续4年高居《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百强榜榜首的女总理,在德国国内的声望和影响力遭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德国人似乎是在把选票投给默克尔的同时开始抛弃她。
  但默克尔的能量不可小觑。
  如果用性别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特质,德国应该是个比较男性化的国家。不仅仅是德国人把祖国尊为“父亲”(Vaterland),还因那些似乎已成人所共知的所谓“德意志民族的特点”——理智、冷淡、傲慢,有秩序、守时、做事一丝不苟,对足球和汽车的疯狂热爱等等,更容易贴上雄性标签。而事实上,大男子主义及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长期存在,已经成了女权主义者永恒的攻击话题。
  安吉拉·默克尔能在这样一个国家执掌最高行政“大印”并连任成功,当然自有她过人之处。有人将这位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理的成功归结为“正确抉择+贵人相助+天赐良机”。这位原民主德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家在东德消失前的最后一周决意投身政界,寻找机会结识当时被誉为德国统一之父的总理科尔并赢得他的赏识,很快进入科尔内阁。1999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献金丑闻,当时的党主席朔伊布勒被迫辞职,科尔也辞去名誉党主席。已是基民盟副主席的默克尔则抓住时机,顺理成章地成为继任者,成为德国战后第一位女性大党领袖。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在德国联邦议院总理选举中当选新一届联邦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并继续担任基民盟主席。2009年10月28日连任总理。
  理性、勤奋、沉稳、务实,默克尔不具性别特征的个性曾迎合了德国民众对领导人的要求,更赢得特别是欧美社会的一片赞赏之声。去年年底,美国的《时代》杂志以默克尔作封面人物,称她是欧洲的“女管家”,是欧洲人口最多国家和经济影响力最大国家的最为大胆领导。借着德国经济向好的契机,这位女强人也许会充分利用她强势的个性和威望渡过国内的难关。这个女人不寻常。

  相关稿件
· 中国-越南经贸合作论坛在京举行 2010-05-25
· 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推动三边合作进程 2010-05-24
· 中美定调后危机时代经贸关系 2010-05-24
· 桑登平:ECFA创造两岸经贸新局面 2010-05-20
· 中印经贸合作期待“龙象共舞” 2010-05-17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