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版的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爬出废墟》一文称,英国经济增长仍然缓慢,随着大选日期日益临近,各方候选人还有许多事情去做。 时间只过去三年,却像恍如隔世。退回到三年前,英国经济在欧洲最为强劲,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使它成为富裕国家中推行全球化的代言人。 现在,情况全变了,英国经济遭受到的伤害,要比美国和欧元区还要大,国民的自信犹如其主权信用评级一样摇摇欲坠。 在欧洲地区,尽管英国注定不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垫底”,但从过度扩张的银行业、过度负债的私营部门以及过度花钱的政府部门中,就可看出英国经济遭遇危机时的脆弱本性。前面两个领域的失衡,完全是它们咎由自取,而后面的公共开支失控,现任首相布朗应负主要责任,由于竞选前景不妙,这个烂摊子将由他的继任者承担。 但别让悲观主义决定英国经济的未来。事实上,英国经济仍保持着强大的力量,这不仅体现于它在贸易和资本流入领域的开放姿态,而且表现于这个国家对待移民的接纳程度。尽管英国经济增长目前呈现出多样化的一面,但不要忘了,它仍是世界第六大制造大国。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前景可能会相对暗淡,但伦敦金融城的大街上依然充斥着律师、咨询师、会计师以及各类营销人员。外国人也依然愿意并购英国企业。 英国经济要想恢复活力,还需要下届政府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保守党候选人大卫·卡梅隆在攻击现行经济政策时指出,工党政府1997年上台时财政赤字为60亿英镑,目前他们已将之增至1670亿英镑(约合2490亿美元)。对下届政府来说,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赤字规模。削减开支太多太快或者迅速提高税收,都会把本已脆弱的英国经济推向更深之壑,但这种做法要比目前政客们承诺的措施更有必要。 削减赤字只是压缩政府开支的理由之一,另一个更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确需要“瘦身”。政府雇员的数量大幅增加,政府对商业领域的约束越来越多,税务负担日益加重。这些令人沮丧的趋势都是现任首相布朗犯的错。在大选中,全国上下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改变这一切。 无论如何,都不应低估一个开放型经济体在如此难缠的世界中所掌握的那些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