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金融危机让大公司优势再现
    2009-09-11    王云/编译    来源:经济参考报

    9月4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说,数十年来大公司一直处于守势,如今它们的优势再现。
    “大政府时代结束了”是比尔·克林顿1996年发表的最为著名的论断之一。他也许还可以再加一句“大公司时代也结束了”。由于不堪公司侵夺者的攻击、股东的折磨和创业家的智胜,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诠释资本主义的组织开始节节败退。
    许多大名鼎鼎的公司从此消失,而其他大公司只得通过大放血才存活下来,例如,IBM公司在1990年至1995年间解雇了12.2万名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4。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未来掌握在像雅虎那样的新秀手中。1998年年末,只有637名员工的雅虎与拥有23万名员工的波音市值旗鼓相当。在1974年至1998年间,大型工业公司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从36%暴跌至17%。
    当然,大公司也从未完全销声匿迹,世上仍有许多一流的公司,例如,联合利华和丰田无论何时都坚持创新。并且也并非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成功的典范,网景和安然公司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在各自的领域引领一场革命,但最后却只落得灰飞烟灭。然而,那时的天平确实是向小公司倾斜的。
    创业潮的产生受两方面因素的推动。首先,放松管制打开了那些被保护的市场。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一些巨头被拆分,其他大公司眼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行动迅速的创业公司一步步蚕食。二是20世纪70年代个人电脑和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出现催生了一批成功的初创公司。1976年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微软和戴尔公司都是由十几岁的少年创立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的宿舍里创立了谷歌。
    风水轮流转,如今形势也许正在扭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摧毁了风险资本市场,而风险资本正是许多年轻公司活力的源泉。政府在拯救那些它们认为太大而不能倒下的公司,例如花旗和通用汽车。经济衰退将那些规模较小、出身较低的公司清洗出局。但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给了大公司数十年来从没有展示过的自信。
    有些人也许对装备更加精良的公司巨头的回归表示担忧。其实未必如此,就像小公司并不总是美好的,大公司也并不总是丑陋的。大多数创业家都梦想将自己新创立的公司变成巨头,或至少高价卖给巨头。
    最成功的经济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司。硅谷既有历史悠久的大公司,也有一大批不断变化的新公司。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之所以比欧洲经济更具活力,不仅是因为美国更利于新公司的诞生,还因为美国更利于新公司的成长。在1980年以后成立的欧盟公司中,只有5%跻身欧盟市值1000强榜单,而在美国,该比例是22%。
    只要商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避免某些失误,大公司的回归对世界经济可能有利。企业不应盲目崇拜规模,尤其是不能为了扩大规模而进入许多不相关的领域。当现金短缺时,联合企业的模式也许很诱人,但并不会持久。总体来说,那些最成功的大公司往往都专注于各自的核心业务。
    对于大公司,政策制定者既要抵制本能的怀疑,也要避免过去过于信奉的错误。另一方面,政府还应扫除阻挠创业家创业并让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障碍。

  相关稿件
· 大公司一季度业绩陆续亮相 2009-04-28
· 美大公司再困难研发不能差钱 2009-04-21
· 美国大公司再困难研发不能差钱 2009-04-21
· 林毅夫:百姓低收入补贴了大公司 2009-03-20
· 美国大公司摇摇欲坠 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