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6-26 本报记者:肖莹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最近两天,全球化工、钢铁等重工业巨头纷纷宣布提高产品价格。尽管这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下的“无奈之举”,但分析人士担心,下游行业也会随之涨价,让全球通胀形势“雪上加霜”。不过,钢铁行业收购产业链上游企业的行动证明,企业在成本压力面前,并非只有涨价一条路。 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公司24日宣布,计划7月份将产品售价最高提升25%,以应对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是陶氏化学公司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大幅提高产品售价。该公司5月底宣布提价20%,于6月1日开始实施。分析人士认为,继陶氏化学之后,国际化工巨头拜耳和巴斯夫可能很快也会再次宣布提价。 全球产量排名第四的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24日发表声明称,该公司生产的热轧钢卷价格将从7月起上调21%。这一价格调整自然和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有关,23日,中国宝钢集团刚刚宣布,与世界上主要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就2008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接受铁矿石价格最高涨幅96.5%,据悉,浦项制铁等亚洲钢铁厂商也将接受宝钢与力拓的这一价格协议。 美国银行伦敦分部分析师霍尔格·施米丁指出,很明显,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力正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行业传递,这已是全球趋势,很多钢铁、化工企业也是别无选择,在靠自身力量已无法吸收成本上涨压力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转移给下游行业。一些分析人士担心,这种涨价趋势将传导给整个供应链,最终受害的将是终端消费者。 国外媒体的文章指出,全球重工业企业急于转移高成本也和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当前,多国央行都将对抗通胀作为其首要任务,巴西、土耳其、印度等国央行已采取加息措施,而欧洲央行也已暗示,可能在下周的议息会议上调高利率,这就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无形中也“助推”了企业的加价步伐。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上游生产商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全球通胀将呈螺旋式上升,这将迫使各国央行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货币紧缩政策。 当前,在成本上涨面前,全球制造业巨头除了提价外还有其他“撒手锏”。为了保持自己在全球钢铁行业中的领导地位,除了提高钢材销售价格外,阿赛洛—米塔尔积极向钢铁行业上游延伸“触角”,提高其原材料供应自给水平。6月23日,该集团财务总监阿迪特亚·米塔尔宣布,阿迪特亚—米塔尔已出资收购了美国Mid
Vol煤炭集团,并且计划将矿石自给率从目前的45%提高到75%左右。为规避原材料涨价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自己收购矿山和煤矿或资源储备区,甚至收购废钢企业。新日本制铁公司及日本其他钢铁公司5月宣布,将加快行动削减成本,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裁员及开发价格较低廉的钢材替代品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