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辟低碳时代新蓝海
    2009-12-02    作者:郭沛源    来源:中国证券报
    要制定低碳潮流中的投资策略,必须先要理解低碳或气候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应再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单纯视为风险,只是被动地去满足政策法规要求,而是应该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经济收益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日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点。低碳概念很有可能会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波行情,当前,已经有基金公司围绕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度研究,探索低碳潮流中的资本市场投资策略。笔者认为,要制定低碳潮流中的投资策略,必须先要理解低碳或气候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
  从挑战的角度看,气候变化可能给上市公司造成法规风险、有形风险、竞争风险与品牌风险。
  法规风险是指,由于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布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与产品提出了新的法定的要求。譬如,对汽车公司来说,如果尾气排放达不到一定的要求,产品就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在低碳潮流的推动下,尾气排放的要求会日趋严格,从而对汽车公司造成政策上的风险。
  有形风险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尤其是指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上市公司有形资产带来的破坏。去年南方的冰雪将输电线压断,以及近日河北的大雪将加油站压垮,这些都属于有形风险。
  竞争风险主要是指,气候变化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决策。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购买者对燃油经济性、排量的关注。在低碳时代,油价高昂,汽车购买者往往会喜欢低油耗、小排量的车型,类似悍马这样的车型就会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
  品牌风险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都开始公开、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就不会有或很少有公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唱应对气候变化的反调,这种状况在能源、汽车等行业已经出现。
  从机遇的角度看,气候变化也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商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能够帮助公司节能降耗、减少排放的产品或技术就会受到追捧。譬如,在信息技术与通信行业,有的软件集成公司推出远程视频会议系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视频通话服务,客户通过使用这样的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会议差旅所产生的碳排放,从而降低公司运营的总的碳排放;有的电信运营商推出无线能耗统计服务,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客户的各个生产节点的能耗信息实时传回控制中心,从而帮助客户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碳排放量,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在低碳时代,对此类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大。此外,围绕碳的一些相关服务,如碳核算、碳信用交易、碳金融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而传统行业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譬如,在碳金融领域,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及北京银行都推出了能效贷款产品,支持客户实施节能改造。
  笔者认为,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基础上,更多地挖掘机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唯有这样,公司的低碳策略才是主动的,才能发现低碳时代的新蓝海。例如,对一家移动通信公司而言,低碳战略的重点不是自身的能耗和碳排放核算,而是开发新的通信产品和服务为需要节能降耗、应对气候变化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系统解决方案;对一家能源公司而言,其战略重点应是开发清洁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
  因此,投资者应该格外关注上市公司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与把握能力,发现那些在低碳时代能够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这类明星公司可能分散在不同行业和专业领域,但其共性是拥有领先技术与服务,帮助客户实现低碳发展的策略。
  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尚处于初级阶段。根据“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对国内10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中国上市公司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仍存在许多局限,缺乏对气候变化与企业经营关系的全面理解,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活动,而非整体的战略。中国上市公司的低碳之路才刚刚起步,投资低碳概念将大有作为。
  2009年,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社会各界都刮起了一股“低碳经济”的风潮,而首当其冲的中国企业面对此趋势,相比去年,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又有了新的动向,他们不再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单纯视为风险,只是被动地去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同时,还挖掘到了其中蕴含的经济收益,并且正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赢取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相关稿件
· 中国从“烟囱崇拜”到“低碳时尚” 2009-11-06
· 积极迎接“低碳时代” 2008-06-30
· 东吴基金:低碳经济将成为市场投资新趋势 2009-11-20
· 我国将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2009-11-19
· 发改委正起草低碳经济指导意见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