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烟囱崇拜”到“低碳时尚”
    2009-11-06    作者:本报记者 明星 袁晔    来源:经济参考网

  湖南省株洲市环保局局长文铁军最近在忙着“拆烟囱”——位于市区的一家纺织厂马上要使用更清洁、更高效的天然气锅炉,上世纪80年代为燃煤锅炉建的80多米高的烟囱行将被爆破。
  “从2006年起,我们已督促株洲的企业‘拆’了大约一、两百根污染严重或废弃的烟囱,最高的一个有180米,是全亚洲拆掉的烟囱中最高的一个。”文铁军说。

“烟囱崇拜”的惨重代价 

  林立的烟囱曾是株洲这个华中工业重镇的荣耀,但现在,冒出有害粉尘和温室气体的烟囱成为中国竭力治理的对象,“低碳”发展渐成共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说:“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烟囱的纷纷倒掉是64岁的株洲市民欧厚金当初未曾料到的。他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看见烟囱冒黑烟、听见厂房机器隆隆响,大家就特别高兴,这说明生产形势一片大好。”
  株洲距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仅60公里路程,这是承载新中国工业化梦想的一座新兴城市。上个五十年代初,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全国布局工业基地,株洲名列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陆续建起冶炼厂、化工厂、机械厂等,一个湘江边的7000人小镇最终发展为近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
  株洲无疑是中国的缩影——从50年代初钢产量不足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到2008年粗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40%,从1959年不足2万辆的汽车年产量到去年的近935万辆,仅次于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用60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快速转型,而高低密集的烟囱一度作为工业化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甚至曾有作家把烟囱冒出的浓烟赞美为“像一朵朵水墨画的大牡丹”。
  本世纪初,再次让株洲闻名全国的依然是烟囱,不过却是因为浓烟导致的严重空气污染。2004年,在全国113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考评中,株洲排名倒数第二,从烟囱排出大量废气让这里成为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工业区周边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重刺鼻的怪味,老远就能闻见。”欧厚金说,“工业让株洲经济腾飞,但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铁军坦言,2004年株洲“入选”环境污染黑名单一事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的环保部门,他们开始大力督促企业治理废水,削减废气,加装除尘脱硫装置,“即便烟囱不拆,冒出来的烟也要尽可能是干净一些的”。

“环境同治”的希望曙光 

  “烟囱崇拜”的背后,浮动着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各自为政的影子。为使环境管理突破地方“各自为政”的藩篱,中国探索在华中最大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环境同治”,率先建成生态宜居城市群,避免“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情况再次发生。
  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局长蒋益民表示,要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环境统一管理,形成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
  为达到这一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还与湖南省省长周强签署协议,双方将在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工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率先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群发展道路。
  周生贤表示,环境保护部将按照协议全力支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努力为转变发展方式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积累经验。
  长株潭城市群是华中最大的工业聚集区之一,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3座城市沿长江支流湘江呈“品”字分布,株洲霞湾港下游6公里左右、湘潭竹埠港排污口下游16公里左右就是下游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过去,在无统一监管和环保规划的情况下,湘江多次遭遇污染。2006年1月,由于水利施工不当原因导致株洲冶炼厂含镉废水排入湘江,长株潭三市河段金属镉浓度严重超标,湘潭、长沙两市水厂取水口水质受到污染。
  环保专家认为,长株潭3市的高度相关性,必然要求将3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环境单元,进行环境同治。2007年底,中国政府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同治”是这一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之一。三城市计划要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首个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城市群”。
  湖南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探索下,近年来随着株洲冶炼厂铅烟气治理、株洲霞湾污水处理厂、湘钢高炉废水治理、湘潭电化废水治理、长沙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长沙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批环保项目的相继建成,长株潭3市“环境同治”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项目官员韦宝玉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进行环境同治,不应局限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更应该还湘江于自然河流的状态,恢复流域内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低碳时尚”的悄然转型

  现在,株洲的发展计划更加雄心勃勃:不仅要治污,还要“减碳”。这种低碳转型正在中国各地悄悄发生。一种新型的电动或“油—电”混合动力巴士已经驶上长沙、株洲街头,“长株潭”城市群计划3年内用这种汽车替换现有的4570辆汽油、柴油公交车和出租车。
  长沙市能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雷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像液晶电视一样的远程监控系统。雷云把鼠标指向自己所在的长沙市政府办公大楼,屏幕上立即出现一幅表格,标明大楼内每个房间的当前温度值。  
  “通过这个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监控平台,可以监督大家真正执行政府关于‘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度’的规定。”雷云说。长沙现有公共建筑约400栋,如果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标准,每年能节约2.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5.75万吨二氧化碳。
  在广东省中山市的益达服装公司,一个有400多人的大型车间在闷热的天气感觉十分凉爽,功劳不是用电的中央空调,而是独特的水帘“空调”——车间一侧装有特制的纸质“窗帘”,循环使用的水从帘上流下,对面一侧的十几台大型抽风机启动后,车间里形成的“负压”状态让室外空气透过水帘,降温、隔尘后形成凉爽洁净的穿堂风。公司负责人王志辉说,此举比用空调节省90%的电力。
  此外,太阳能加热设备、节能灯、节电器等在这里随处可见。今年6月,向美国、日本等国出口服装的益达公司入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举办的低碳制造认证计划,成为广东省四家低碳制造试点企业之一。
  胡锦涛前不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说,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
    当天,一个燃烧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热电厂在长春投产发电。而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成片的巨型“风车阵”已经开始供电。
  北京市民李春梅说,“低碳”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关于节能减排的宣传也多了起来,例如提倡多走路少开车、节约用电、废物利用。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等。据国家能源局测算,如果将中国现有的白炽灯全部换成节能灯,一年就可节电600多亿度,相当于中部地区一个省的全年用电量。
  从“烟囱崇拜”到“低碳时尚”,标志着中国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迈进。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说:“这种转型,既是中国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更是基于对未来如何应对能源、资源、环境挑战的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以‘低碳’为特色的绿色经济可能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带动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与引领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