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20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
|
有责任感的企业家首先重视的是信用,无信则不立。为了建立信用形象,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先生有大举措。10月19日,有媒体披露,陈发树先生将以个人出资的形式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资金形式全部为流通股股票,市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占到陈发树个人所持有股份的90%左右。该基金将会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个人出资的、民间慈善基金。 这是慷慨的捐赠行为,但仅凭这一消息,仍然无法树立陈发树先生是有责任的企业家形象。 不能忽视的是,此次捐款之前,陈发树先生在财富生成的正当性方面受到三大严重质疑:第一,陈发树先生赖以起家的紫金矿业是A股市场惟一一家以角计价的上市公司,单凭这一项,好处多多;第二,陈发树先生急于成为中国的巴菲特,从今年4月27日到5月22日,通过上证所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股票,在市场获得28亿元的现金,与另一自然人大股东柯希平先生共计套现50亿元,此后,他在大公司的参股控股之路上飞奔,青啤与云南白药的大手笔让人惊诧,人们对于陈发树先生的现金来源与复制暴富过程越来越感兴趣;第三,偷漏税质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刚认为,根据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保守估计陈发树先生的30亿元现金应缴纳45%即超过10亿元的个人所得税。公平地说,陈发树先生处于法律的模糊地带,中国没有征收资本利得税,只有证券投资所得税,即从事证券投资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的征税。如此不公平的税收体制导致大小非减持的上千亿元资金,税收分文未交。
这些质疑如果坐实的话,每一条都足以让企业家陷入法律泥潭。而现在陈发树先生将个人所持的绝大多数股票捐献给了慈善基金,他到底想成为巴菲特,还是想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想把危机重重的质疑全部扔到爪哇国?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陈发树先生组建的慈善基金的后续行动。 前辈牛根生的老牛基金会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汲取。牛根生的慈善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与家人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创立了“老牛基金会”,因此被称为“裸捐第一人”。早期老牛基金会格局极小,用来激励内部有贡献的员工,实际上是牛根生承担完善公司激励体制的部分责任,谈不上是什么公益慈善基金。在面向社会之后,公益的一面才体现出来,“老牛基金会”的公益对象、慈善对象为“五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教育、面向医疗、面向环保、面向食品安全,迄今已经建立近亿元。 令人关注的是,牛根生的慈善既有慈善的一面,也有资本投资的一面。随着2008年12月一则新闻的出台,老牛基金会下属“老牛投资”、一家名为尚心(北京)投资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浮出水面。该投资基金于2007年建立,主要投资于农业等领域,资金来源于牛根生中国蒙牛和内蒙蒙牛现金红利,以及抵押股份所得资金。牛根生“万言书”获”长江系”支持,资金注入的正是
“老牛投资”,2008年9月1日现代牧业与全球著名私募股权基金KKR、老牛慈善基金、蒙牛乳业集团就增资重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增资重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重新整合蒙牛奶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看起来,类似于老牛基金的慈善公司除了进行慈善事业之外,更加类似于神秘的“特殊目的”公司,通过该公司运作使得投资神不知鬼不觉,还不必承担公开披露信息的作用。所谓的老牛投资基金,因此成为介于慈善基金与股权投资公司之间的一种非驴非马的产物,既能够进行慈善事业,也能够通过基金进行隐秘的运作。对于特殊目的公司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如大摩、高盛、中国的资产运作公司等全都建立过特殊目的公司,以创建新的产品出售给世界投资者。金融风暴显示特殊目的公司像对冲基金一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违背常规商业逻辑之事总是让人猜疑,尤其在中国信用体系不彰的环境下。由于资源向国企的倾斜以及出口经济的萎缩,中国民营经济生存环境不佳,此时民营经济通过各种手段以求自保,如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民营企业傍上央企大款,如一些民营企业通过设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股权运作——当正常的市场不得不假借国有、慈善充当保护伞时,慈善的纯度、企业的信用就值得怀疑。 笔者坚持认为,一个有信用的企业家,首先要对公司的股东负责,要对公司发展负责。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大小股东,慈善的信用前提也就不存在了。这不仅是对陈发树先生而言,更是对所有的企业家而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