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负值不代表通缩 V形复苏过于乐观
    2009-06-11    社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与4月份相比,同比跌幅缩小0.1个百分点,环比跌幅扩大0.1个百分点。PPI则同比下降了7.2%,环比实际上是上升。考虑到季节性因素以及如猪肉价格(去年上涨、今年下跌)等一次性因素,目前CPI已经相对平稳,实际上,1-5月份,粮食价格环比已经连续五个月上涨,可能影响未来CPI走势。
    PPI降幅扩大是因去年基数较大,去年5-8月,PPI由8.2%逐步上升到10.1%后,才开始掉头向下;CPI则在4月份(8.5%)开始掉头向下,因此,预计未来CPI降幅将收窄,而PPI可能因上月以来,全球石油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很快会传导至生产部门,因此,尽管未来几个月面临去年基数较高的问题,但也有收窄趋势。
  目前,需要警惕的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过去一个月,油价跳涨30%,目前石油期货已超过70美元一桶水平,锡价自3月以来升幅达到40%,伦敦三个月期铜涨幅更达到68%,玉米(资讯,行情)、大豆(资讯,行情)和小麦(资讯,行情)期货在资金买盘的推动下,过去数周内均触及了八个月高位。
  商品价格大幅反弹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各国经济有触底复苏的迹象,尤其是美国最新的数据显示,最坏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了;其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空间,在2008年4季度至2009年1季度已经耗尽,从而出现了价格企稳和超跌反弹的局面。第三,由于价格大幅下跌,世界上一些政府和企业趁机“抄底”,增加战略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其四,有关美元贬值预期所造成的通胀恐慌,令资金大规模流入原油和商品市场。
  可确定的是,新近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并不具有真实基本面的支撑,主要是资金推动。一些机构的预估显示,今年的燃料需求将以1981年以来最大幅度下滑,显而易见的是,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全球性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是商品泡沫的主要动力。
  作为全球为应对危机而在实体经济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必须开始考虑通胀与资产泡沫问题。这是因为,第一,鉴于价格管制和国家收储等行为,中国上游原材料价格并没有大幅下跌,但目前受国际价格影响,有上涨动力;其二,推动中的资源价格改革,包括征收资源税等行为会助涨国内资源价格;第三,我国的M0增速从危机前的9%提升至11%-12%。在大幅减息之余,至今已发放6万亿以上的贷款,M2增幅也创下了25.95%的新高;第四,鉴于中国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和货币投放,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美元贬值,种种因素可能吸引大量国际热钱更容易的进入中国,引起资产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国际大宗商品与石油价格等因素,中国所特有的诸多因素也预示着通胀可能比预期更快来临。
  这种“以新的泡沫来收拾旧泡沫残局”的趋势一旦形成,全球受害最大的是中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危机中,中国的资产泡沫并没有破灭,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水平几乎没有下跌,目前有上涨的强烈预期。如果在当前住宅价格水平继续上涨,则可能会吹大泡沫,令中国当前产能过剩危机蔓延到金融领域。其次,中国是制造业出口大国,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很强,如果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必会对刚刚复苏的制造业造成沉重打击,尽管中国降低了出口退税可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但并不可持续。
  尽管目前一些主流意见并不认为通胀是一个立即的麻烦,更加关注经济的复苏速度,但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缺乏真实需求支持的上游价格被流动性推高,商品泡沫再次破裂,可能对复苏中的全球经济造成新一轮打击,呈现“W形”复苏。而这种复苏形态对中国和美国的危害最大,若美国复苏进程被打断,其财政赤字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信用破产,进而危及美元地位,并造成全球货币的混乱。但对于中国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目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和财政投资刺激方案,只适应于“V形”复苏。一旦复苏进程被打破而呈现“W形”,那么,包括“财政信贷化”在内的大规模信贷可能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政府是否有能力继续以财政投入拉动经济很难确定。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府都应该警惕和防止资产泡沫,确保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并令这些包括信贷和财政在内的资金并有助于改善居民就业和收入,有助于解决需求和促进结构调整,令经济复苏的路径稳健和有质量,防止过于重视单纯的增长速度而孤注一掷。
  相关稿件
· CPI可能全年负增长通胀根本不会发生 2009-06-11
· 今年5月份CPI同比下降1.4% PPI同比下降7.2% 2009-06-11
· 新的CPI权重正紧锣密鼓准备中 2009-06-09
· 撩起CPI的“面纱” 2009-06-09
· 专家预测CPI和PPI或继续双负 200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