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宝钢在去年3季度因为炒镍以及不锈钢价格下挫,造成9.9亿元亏损。其中亏损原因可能是镍期货的套期保值所致。随后宝钢董秘出面否认炒镍之说。事实上,有期货界人士说,宝钢参与期货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可靠案例是在今年钢材期货挂牌时,有期货公司试图说服宝钢入市。但宝钢经过和各方多次讨论后决定不参与螺纹钢期货。(详见6月9日《新京报》)作为国内第一钢企,宝钢只要调整钢价,期货价格必然会随之而动,要从期货市场赚钱很容易。而“家门口”稳赚不赔的生意尚且不做,何况境外期货市场?
作为资源需求大户的企业总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老老实实买资源现货保证生产;或者在期货市场中买入看多期货合约,准备进行套期保值。宝钢董事长徐乐江也说,伦敦金融期货市场2007年把镍炒到5.2万美元/吨,2008年年底降到9000美元,而历史上镍价从来没有高过2.6万美元/吨。如果宝钢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那样运用金融工具对冲了风险,那么当镍期货价格高于历史最高价时,宝钢完全可以通过卖出看多合约,以收益弥补不锈钢业务的亏损。 但是宝钢没有,宝钢选择了资金占用量大、风险大的方式———大量买入现货。这可能是最“挨宰”的办法,也是最“明智”的办法。因为一旦使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那就是境外参与期货交易;赚了好说,赔了,会被监管机构评定为“违规投机”,或者“套期保值中的操作失当”,无论如何,这对国企高管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而购买现货,赚了,皆大欢喜;赔了,是被国际金融炒家暗算,反正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他们就为大部分海外失手负责。 我们并非提倡国有企业在期货市场淘金而大冒风险。事实上,类似于中航油、中信泰富这些企业,试图通过国际期货市场的投机赚钱,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确实更不足取。但是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始终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模式的大国企———闷头生产,对于金融工具的“四两拨千斤”的功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尤其是当这样一家企业,还是我国钢铁业振兴规划的排头兵,是代表中国钢铁业与国际巨头谈判铁矿石价格的企业。在镍原料上栽了跟头,在铁矿石原料上,宝钢又是否能守住合理要价呢? 或许正如伦敦金属交易所主席马丁·艾伯特所指:“宝钢的损失,不是由伦敦金属交易所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因为没有使用伦敦金属交易所而造成的。”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