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或可成为终结凯恩斯主义的开始
    2009-02-13    卫志民    来源:经济参考报

  通过发放消费券刺激需求这个旧点子又在国内引起争议,一些经济学者反对这项措施。一个理由是这种措施缺乏针对性,是撒胡椒面。孰不知这正是它的优点,发放无消费限制的消费券不会扭曲产业结构,因为消费者会以最优的方式来安排这些钱的支出。消费限制越多,消费券越有针对性,消费券对产业结构的扭曲就会越严重。如只能用来购买家用电器或只能够用来进行旅游消费,就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扭曲了产业结构,使之偏离人民在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消费结构。这种有限制的消费券还会引起不同行业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寻租竞争,大家争着要成为政府消费券能够关照到的对象。
  经济学家们反对发放消费券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替代效应,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老百姓缺钱,而是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因为我们没有社会保障系统,政府这边发了消费券,老百姓就会在那边把差不多同样多的钱存进银行,最终起不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不解决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内需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可以肯定地说,替代效应是有的,但没有那么大,就平均情况而言,中国的老百姓的确是高储蓄,有钱不敢花,但抛开平均数,没钱可花的老百姓也大有人在。解决内需问题,既需要考虑治本,也要考虑治标。如果凡事只去考虑治本,就未免太书生气、太理想化、太脱离实际了。反之,解决问题若只考虑治标,不考虑治本,就是缺乏发现问题根源的智慧和直面问题本质的勇气了。
  全民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就应急性的措施而言,我认为发放消费券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选择。
  替代效应是存在的,这是经济学常识,但绝对不是专家假想的百分之百完全替代,刺激需求的作用一定是有的,这也是经济学的常识。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都不支持完全替代说。不要把国外的消费券措施简单化地解读为单纯的政治操弄,完全服务于选举政治,试问,需求上不去,就业上不去,选民会短视到因为一张消费券喜欢你吗?
  对于未来可能发放的消费券,除了要坚持消费上的无限制,保护消费者的消费自由、保护所有经济成分的利益以外,还要坚持消费券发放上的无选择性。不论贫富,不分老幼,人人一份。这是因为这样做既可以节约耗费在甄别不同人群上的资源,还能够减少因此而发生的贪污腐败和弄虚作假,就让富人搭穷人的便车吧,否则得不偿失。就消费券的消费而言,与收入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不同,发生在富人身上的替代效应最低。我们还可以鼓励自我鉴定为富人的人把自己得到的消费券捐献出来。强制消费券与现金搭配使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未来可能发放的消费券还应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以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并持续地刺激内需。比如说如果我们执行“国民千元消费券计划”,我们可以采取每张消费券面额100元,每张消费券有效期的起始日期间隔一个月,每张消费券有效期限为两个月,过期作废的办法,这样就可以把这一千元的消费分散在十个月的时间里。
  就刺激消费而言,把钱直接发给政府的委托人老百姓,总是比把钱交给老百姓的代理人政府让人更放心。这应该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中国的问题是老百姓太穷。我们的产能已经大大过剩了,我们的基础设施已经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了,我们银行的坏账已经够多了。无论修多少路总得有车跑才不浪费,无论建多少工厂终归是为了最终去消费它生产出来的产品。超前搞基础设施建设、用从国有银行贷出来的钱大搞投资,有多少钱能够最终变为家庭消费?对于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经济发展的不是生产而是需求。对于中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加大政府投资这样的需求管理政策,我们更需要的打破行政垄断、解除限制性的经济管制、解放民营经济、鼓励创业、鼓励私人投资的供给政策。中国的改革原本就是逼出来的,但愿金融危机能够逼着我们把改革再向前推进一大步,但愿消费券的发放能够成为我们抛弃凯恩斯主义“传统智慧”的转折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
· 杭州:1亿元消费券显现乘数效应 2009-02-12
· 消费券的作用不宜被夸大 2009-02-12
· 拉动内需不能仅盯着消费券 2009-02-12
· 肯定消费券为提振内需推开一扇窗 2009-02-10
· 转化率近100% 消费券引领刺激消费第一波 200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