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纷纷回避高风险理财产品
    2008-04-17    本报记者:张汉青 实习生:常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由于境内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多家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连续爆出零收益和负收益事件,引发了客户和市场的诸多质疑。面对如此尴尬的窘况,银监会五天内连发两道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金牌”。
  深圳发展银行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银监会下发第二道“金牌”——《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当晚(15日晚),深发展即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对几款即将面世的产品进行了调整。
  16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业银行发现,多数银行对高风险产品都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正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稳健型理财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浦发银行北京金融街支行,记者向大堂经理咨询有何理财产品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有一款两个月期的投资票据市场的短期理财产品刚刚发行结束,所以建议记者再等几天再说。“实际上,目前有一款名为‘新股直通车’的产品,收益预期较高,但产品风险很大,我们现在一般不向客户推荐。”
  在民生银行北京万寿路支行,理财经理问明记者有投资意向后,拿出一份名为《客户风险评估问卷》的调查表,里面罗列了投资者年龄、投资态度和理财目标等7个问题,结合这7个方面的问题,理财经理对投资者的风险类型做出判定,然后再量体裁衣,介绍适合的理财产品。
  民生银行近日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因亏损过半不得不清盘,这是国内首只因亏损严重而被迫清盘的理财产品。这位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这一事件对民生银行触动很大。她说,“公司不光在产品设计上更加考究,就连各支行的大堂经理都不再向客户介绍理财方面的情况,而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理财经理来具体操作。”
  中信建投证券公司机构销售交易部负责人董晨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是介于储蓄和证券投资之间的中间投资品种,应该兼顾安全性和收益性。在中国金融产品还不丰富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以前基本只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近两年来随着股市的火爆,很多银行开始倾向于追求高收益,投向与股票有关的领域。
  根据记者的粗略统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相比去年同期缩水近半,而且主要理财产品也由以前的多与A股或者基金挂钩转变为以投资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债券为主。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表示,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也应该像选股票、买基金一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相关稿件
· 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六大问题[图表] 2008-04-16
· 南方基金:完成国内首例专户理财开户手续 2008-04-16
· 分析人士:基金专户理财有望引数千亿元资金 2008-04-15
· 披露不透明正把理财产品引入绝境 2008-04-14
· 理财专家建议:选择基金定投平摊投资风险 200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