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8月3日在山东大学所作学术演讲中表示,中国应该重视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丘成桐认为,培养基础理论人才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比起购买工程设备动辄数千万美金来说,培养一个理论数学家或理论物理学家,每年只需要10万-20万元人民币。他说,“一个教授年薪10万-20万,培养1000个教授的花费跟中国所有高校校长请客吃饭的钱加起来差不多。”
在网友对这条新闻的评论中,我看到不少帖子这样说:学校不请客,连水电都没有,看你还搞什么数学和物理。我不认为这是为校长们开脱,而说出了当前办学的一些实情。现实中,学校校长的请吃,有不少是乱花钱、搞摆场,但有时确实不能归为乱花钱,而是不该花、却不得不花的。
归纳起来,高校“不该花、却不得不花”的钱大概有以下几类:首先是“跑部钱进”的开销——高校的大部分办学经费来自政府部门,一部分是政府部门按人头拨付,一部分则是通过项目立项拨付,在当下,通过立项拨付部分必然需要学校搞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而就是按人头拨付部分,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好坏,也关系到是否及时拨以及会不会克扣的问题。
其次是迎接评审、评估的开销——为了获得好的结果,往往每一次评估、评审,高校都会组织专门的机构(包括联络组、材料组、宣传组、会务组),十几个人至少耗上一到两个月,整个评估、评价,不包括增添硬件设备,单专家的评审费、工作人员的工资、会务费,就是几十上百万。类似的开销,还有评奖、报奖、申报课题的公关等等。
此外,还有接待兄弟院校拜访的开销,搞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的开销。不过,这些开销相对于“跑部钱进”,迎接评估、评审的开销来说,只是毛毛雨。而且,在高校内部,在校领导班子层面,对于用到“跑部门”、迎接评估和评审中的开销,是意见高度一致的:这些钱必须得花,花这些钱就是“投资”。花得好,政府部门拨得多,对学校还是有利的。
“不该花、却不得不花”的钱,在一些高校,每年可能不下1000万。这些开支的存在,是由于畸形的教育拨款机制、教育评价机制和高校缺乏依法办学环境所致。我国教育拨款不是严格按照教育预算进行,教育经费分散掌握在有关政府部门手中,拨多少、怎么拨,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我国教育评价实行官方评价(行政评价),而非社会评价、专业评价,而官方评价的结果,又关系到政府拨款……
要节省这些开支,将办学经费真正用到办学之中,必须改革我国的基本教育管理制度。日前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教育评价要走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之路,如果推行这一改革,将一定程度减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开销。但《教育规划纲要》却依旧没有明确国家教育拨款机制,没有建立合理的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所以纵有舆论的批评,我国高校在未来还会存在不该花却不得不花钱的问题。
至于高校领导铺张浪费的“乱花钱”,则需要通过校内民主管理、财务透明来加强治理。而这也受制于“不该花、却不得不花”的钱的存在,因为有太多不得不花钱的地方,所以“乱花钱”就搭上了“便车”,而这些钱有不少花在了政府部门上,所以政府部门对于高校公开办学信息,尤其是财务透明,也就并不紧盯。所以,这必须通过改革进行系统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