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统一征订教辅书,但依旧未能斩断教辅资料伸向学生的捞钱“黑手”。本应干净的义务教育产业,正面临着被蚕食和破坏的巨大危机。 早在2001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禁止任何形成的强制搭售、征订行为。从此以后,教育部几乎每一年都要联合其它部委下发一次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校统一征订教辅的文件。这再次验证了一个常识,凡事一旦到了“三令五申”的地步,也就离“管不了”不远了。 讽刺的是,各地教辅书“统一征订”现象肆虐背后正是行政力量的推动。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凭借行政垄断,将教辅材料进入学校的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更方便地实现部门乃至个人的权力寻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被自愿”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封口,顺利地规避了法律和政策风险。 以行政力量为代表,一个流水线般的“教辅”利益链浮出水面。其中包括省教育厅下属的教辅编写和出版机构以及最为关键的发行部门。可以说,这是最无耻的一条利益链,因为在这条利益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工作者,然而他们却用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双手大把地捞钱。 混乱的教辅市场,不仅掏空了家长的钱包,最大的危害还在于对中小学生构成了双重伤害。其一,这些只为疯狂逐利而炮制出的教辅材料,很难有什么质量可言,其二,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减负陷入了“越减越重”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