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新定价机制为首善之选
    2010-03-31    作者:刘晓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30日,必和必拓正式宣布,该公司与亚洲地区许多客户达成了基于卸岸价格的更短期合同。几乎在同时,有消息称新日制铁与淡水河谷初步达成了按现货价格挂钩季度定价协议,首季4-6月铁矿石每吨100-110美元,与2009年同比上涨约90%。随着当事方的公开确认,历经了40载的年度铁矿石定价体系如今已然走下了历史舞台。
  作为回应,30日中钢协表示,坚持长协是中方与谈判方的共识;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贾银松表示一定要坚持长协机制。不过,从当前中方透露出来的立场看,坚持原则的同时也不乏灵活性,如26日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表达了长协机制可调整完善,而30日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无疑,这相比去年的长协谈判中方过度刚性的博弈诉求进而导致谈判破裂而言,今年中方的立场为谈判增加了自由度,有助于避免谈判崩裂。
  此次传出三大铁矿石巨头与日本钢铁企业达成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季度谈判协议,这是铁矿石价格走向“现货+期货市场”模式的一个过渡。相对于年度谈判和“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拟以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短期定价合约本身从表述上就为“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留有余地。因此,若一旦拟以现货市场挂钩的短期合约最终确认,国际铁矿石市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现货+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理论上讲,“现货+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归还了市场的自主权,也有助于降低国际铁矿石交易成本和各种类型的交易障碍。
  当前,中方顺势迎接铁矿石谈判的新定价机制实为首善之选。如果说去年谈判崩裂是基于双方就铁矿石长协价格方面的分歧,那么今年致使谈判陷入死局的成因很可能就是在铁矿石新定价机制上的分歧。
  近年来,纵然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中方都以屡败屡战昭示,但鉴于近年来铁矿石价格的螺旋上涨和现货价格相对于长协价的高溢价,长协机制至少从表面上降低了铁矿石贸易成本,避免了现货市场风云变幻的市场风险和价格风险。不过,长协机制某种程度上钝化了铁矿石市场效率,阻碍了市场的价格出清,也人为地增加了该市场的交易成本。其一,相对于更短期的季度定价乃至“现货+期货”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长协机制的市场风险和价格风险更高。一方面,以长协为主的交易模式使现货溢价更为突出,现货市场更易受到炒作的干扰。如每年在10月份开始,国际市场投机者就开始炒作如波罗的海指数和铁矿石现货价格,从而推动铁矿石长协价走高。另一方面,为降低长协机制下的机会损益,铁矿石巨头要求全球钢企提供长协溢价以换取价格和供应稳定。
  其二,长协机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当前铁矿石供应的紧俏和铁矿投资的相对不足。即由于铁矿石国际贸易体系人为地割裂为以长协市场为主、现货市场为辅的两个不对称的定价市场;长协市场供应的增加首先从现货市场抽走货源加以满足,这必然抬高现货市场价格,从而推高下一年度长协价格。同时,长协机制下,供需双方确定的铁矿石交易量等信息只有在谈判期间才能获悉,铁矿石企业很难在市场上有效捕捉到来年的铁矿石需求规模,这干扰了铁矿石企业的投资——要么投资不足,要么投资过剩(如2008年陷入债务危机的力拓实际上就是因为投资估计不足导致的),而一般多以投资不足,供应紧俏的形式表现而出。
  事实上,走出年度长协机制,逐渐由季度定价逐渐过渡到“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对供需双方都将有利。一方面,相对于年度协议定价,季度定价和“现货+期货市场”定价模式增加了铁矿石市场的灵活性,使得价格更能反映市场变动状况,调节市场供需,促进优胜劣汰,而非如长协机制单纯依赖价格博弈。另一方面,季度定价和“现货+期货”的定价模式使铁矿石供需双方能够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投资决策,缓解铁矿投资不足对铁矿石价格的干扰。
  如果继续把谈判重点放在坚持长协机制上,已显得有些得不偿失。中方应该放弃长协机制上的坚持,接受新的季度定价机制,并为迎接新定价机制做好相应的避险准备。同时,中方应该未雨绸缪地为铁矿石“现货+期货市场”的交易新方式做好准备。新的“现货+期货”的交易模式将成为未来铁矿石贸易和定价机制。中方要摆脱被动局面,一方面是研究如何发挥在铁矿石“现货+期货市场”中有效嫁接自身优势,实现现期货的套期保值。另一方面,中国钢厂应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走出高投入高浪费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模式,增强消化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能力。此外,中国钢厂还应积极开展新材料的研究,探索可以替代铁矿石的新材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铁矿石贸易中避免被动挨打。
  相关稿件
· 铁矿石谈判迎来敏感一搏 2010-03-31
· 铁矿石“金融化”暗藏巨大风险 2010-03-29
· 姚坚:中国的利益应在铁矿石谈判中有所体现 2010-03-17
· 铁矿石谈判现在非常艰难 2010-03-09
· 铁矿石谈判切莫自设挡路虎 20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