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预算促进“民生财政”的利器
    2010-03-29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去年,财政部首次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四张主要表格;日前,财政部又公布了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十二张表格,而且科目更细化,解释更翔实。笔者希望,各级地方政府也能上行下效,详细公布自己的预算;同时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这些预算报告。这应该能促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财政和政府性基金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这笔钱花在什么地方,对国民经济结构有重大影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需要格外强调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情况下,亟须建立一个能与之适应的财政预算结构。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两年前的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所说,“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
  温总理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人们曾对中国的财政有一些很形象的说法:在经济很不发达,政府收入很少的时候,财政被称为“吃饭财政”,意思是财政收入仅够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工资,根本没有财力办别的事,上世纪80年代,连某些中央机关都遇到过要靠借钱发工资的窘境;经过经济多年高速增长,政府有财力大兴土木、大上项目后,政府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修建了不少不适合企业投资建设的公共工程项目,也修建了很多本应由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进行的商业性投资项目,被人们称为“建设财政”;近年“卖地”收入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人们又有“土地财政”一说。
  当前,在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时,学界和政府不少人士提出要建立“民生财政”。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有论者认为,公共财政的实质就是“民生财政”。所谓“民生财政”是指财政支出中,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应该占据更大比例,或者是成为最大的支出项目。有资料表明,2008年全国财政用在民生支出的占比达到31.9%。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今年预算安排看,民生支出的增长幅度都大大高于财政支出总体增长幅度,也就是说,将在总体支出中占据更大比例。
  至于民生开支应该在中国各级政府财政中占据多大比例,才算实现了“民生财政”,目前尚难有定论。笔者认为,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型。
  对于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央已有明确要求和安排;各级政府领导和经济界人士对实现“民生财政”也有共识;广大群众更是拥护、期盼。但是实现“民生财政”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建设财政”具有强大的惯性,项目上马了,就不能断了后续投入,留下“半拉子工程”;财政支出涉及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从喊了多年,但成效不大的“公车改革”就可看到改一改“财政蛋糕”的切法有多艰难。笔者认为,公开预算,让纳税人明白自己缴的税款中,有多少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回馈给自己,又有多少用到“三公”(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开支和“面子工程”上。这样可能将大大促进“民生财政”的推进。

  相关稿件
· 广州垃圾分类还缺公共预算 2010-03-26
· 期待“中央预算公开”再上层楼 2010-03-26
· 财政预算要详尽公开 更要允许质疑和讨论 2010-03-26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