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的重负
    2010-02-22    作者:黄小鹏    来源:证券时报
    超越,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GDP赶超日本、出口超德国、汽车销量超美国,接二连三的数字超越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持续上升的有力注脚。
  不过,在眼花缭乱、令人兴奋的数字背后,有一项数字的增长却让有识之士难展笑容,那就是外汇储备。据有关媒体近日的统计,中国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1/3,中国外储相当于G7七国外储总量的1.93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外汇储备只有454亿美元。
  当年,一听到外储增加,不仅总理高兴,老百姓也踏实。而今,外储增加就不一定是什么喜讯了,敏锐的人感受到的除了中国实力蒸蒸日上的豪气,恐怕更多的是对经济失衡的深深忧虑。
  外储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解释。从全球资本配置角度看,外储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储蓄,是特殊资源禀赋或特殊人口结构国家牺牲当前消费绸缪未来的经济行为,是节俭行为的一种自然延伸;对后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储就像是梁生宝用来买稻种的本钱;从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结构角度看,外储是弱势国家向强势国家购买的保险,有了它才能保私人资本的信心,才能保汇率的稳定,核心强国如美国,理论上外储为零。
  在很长时间内,上述第二和第三个理由可以比较好地解释中国积累外汇储备的动机。改革开放之初,没有钱,买不到现代化急需的技术和设备,而自己可以用来向别人交换的东西又实在不多,没奈何,只能是尽量多出口少进口,即便通过汇率、管制等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标也是值得的。到了1990年代以后,外资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外贸增长也一日千里,而这时候,中国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主体再到金融体系都还经不起汇率过大波动的折腾,而想稳定汇率,首要靠的是就是外汇储备。只有口袋里的美元足够多,腰杆才能足够硬。所以,那个年代里的经济捷报里,如果少了外储增长,就一定是遗憾。
  世易时移,上述两个角度用解释今天的情况显然已不再那么有力了。首先,买技术买设备的硬通货咱们一点也不缺,而是别人卖不卖的问题,梁生宝为了买种子省下2毛住旅馆的钱就不再那么有必要了。其次,在人民币成为硬通货之前,这保险还是要继续买,不过保险额也得有所算计,买这么大的一个保险,显然是不经济的。不论用什么标准来看,5000亿美元足以应付各种情况了。
  因此,如此庞大且继续增长的外储只能用不当储蓄来解释了。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印象不同的是,中国并没有遭遇其它发展中国家那种资本积累不足需长期依赖外资的情况。据测算,从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就已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国,如果用外储作为考察中国输出储蓄的一个替代指标(中国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与外汇储备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那么中国的大量储蓄并未在国内消化完,还在对外输出,数量惊人。试想,一个GDP增速第一总量第二、占全球1/3外储的经济大国,其消费储蓄行为的改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何种影响?设身处地,外人的关注甚至担心,经济磨擦的产生和升级,其实并不难理解。
  尽管中国的高额外储曾在2008年的全球危机中被赋予了过于耀眼的光芒,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负,是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一个显性标志,是国内储蓄、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失衡之病长期未愈的一个表征。从人民币对绝大多数储备货币中长期内不可逆转的升值趋势看,中国人过度储蓄的结果,注定是连本金也无法收回的愚蠢行为。以人民币中长期对主要货币升值20%计,中国就将损失4800亿美元,而全国社保基金多方筹集资金积十年之功目前仍只有区区几百亿美元。面对注定的汇率损失,聪明的做法不是挖空心思地把这些钱去投资股票股权,而是设法减少外储的积累。不论财技有多高,风险调整后的主权基金回报率不会发生变化,更关键的是,它根本无法回避汇率风险。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努力应该放在如何减少外储上,这首先是要打破那种长期在不安全环境下形成的过度“积汇防乱”心理。凯恩斯曾讥讽金本位是野蛮人的遗迹。是否我们也该认真反思一下,沉迷于外储数字的增长,同样是一种早已过时了的错误安全感?
  相关稿件
· 海外投资:化解外储过多的现实选择 2009-08-27
· 减持美国国债与外储多元化 2009-08-20
· 专家:外储应增加黄金和石油储量 2009-11-30
· 迪拜危机可能是中国外储投资机会 2009-11-30
· 海外投资:化解外储过多的现实选择 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