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作出决定,对上海长期闲置的8幅地块采取收回和督促开工的措施。这是上海市土地管理部门为贯彻国家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的一个重要行动,这一决定公布后,在上海的房地产行业引起了广泛的震动,而从民间的反应来看,则大多持肯定态度。 去年以来,我国楼市出现了一轮快速上涨,房价已经超过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聚焦点。房价快速上涨,造成大量低收入者买不起房,也制约了内需市场的活跃,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平稳协调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中央政府最近连续出台调控措施,期望让这个市场回归到理性的轨道,在已经出台的诸多调控政策中,有一条是加大土地供应。楼市是一个对土地有高度依赖的市场,但是,一些开发商在得到土地以后,长期不开发,使土地闲置,这实际上消解了政府加大土地供应的努力,也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失衡。 一些开发商之所以热衷于拿地,在拿到地后却又疏于建房,有的是在拿到土地后无力开发,但更多的却是期望从土地的升值中赚取利益。这样一来,土地在一些开发商眼里,已经不再是建造房屋的基础物质,而是像股票一样可以转手倒卖的物品,一些机构从一开始拿到地就不打算再进行开发,而是指望着转手倒卖。房价也因此在这种不断的倒腾中一步步地加价,最终成为民众的不堪承受之重。因此,对目前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在加大土地供应的同时必须刹住囤积土地的风潮,不让土地成为惯于在房地产市场上兴风作浪的投资投机势力手里的“炒货”,无疑是市场调控的一个重要步骤。 当然,按照现行的土地政策,开发商拿地通常是通过招拍挂的途径,开发商拿到土地,实际上也付出了巨额资金,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开发商拿到的土地实际上已经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但是,对于关涉到国计民生的物品,我们显然不能像对待一般商品一样任由商人摆布,土地正是这样必须由政府进行合理调配的物品。因此,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对开发商囤积土地进行炒作的行为进行行政干预,这并不违反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在去年以来出现的房地产高烧中,“地王”频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些土地还未投入一砖一瓦,但地板价已经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而担当“地王”推手的,却大多是财大气粗的央企。我国的央企享受了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在多个行业的市场中占有很难撼动的垄断地位,依靠全社会的支持赢得了超额利润,却反过来争当“地王”,在土地炒作中争强斗胜,在房价上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因此,不让土地成为“炒货”,首先必须要求国有企业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坚决从楼市的投资和投机中退出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通知中再次明确,要求加大土地供应,以此来缓解楼市的紧张局面。这当然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应该采取的一个行动,不过我们应当清醒认识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解决民众吃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给民众提供住房,而我国的可利用土地并不富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不断前行,大城市向周边农用地的蚕食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警惕的现象。考虑到这一点,政府就不可能无节制地向房地产市场提供土地。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十分重要。从这一点说,清理闲置土地,打击囤地行为,让利用土地进行投资和投机的势力不能得逞,无疑是遏制楼市非理性上涨的一个重要行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逐步加大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改变目前通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国办通知中已经提到,要探索土地出让综合评标的方法,这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系本报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