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上关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的观点和声音比较多,再加上三个月期央票利率抬升4个基点的事实,投资者对市场流动性收紧的疑虑越发加重。 进入2010年之后,各种关于信贷增长速度重新加快的传闻重新兴起,不同银行的信贷增长数据大致印证了部分传闻在趋势上的正确性。例如,有传闻2010年一月份的第一个工作周,日均的信贷投放超过1000亿元。经过对新增贷款量历史数据的分析,结合当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可以预计,商业银行一季度信贷增量存在超预期可能性。 我认为2010年的信贷投放格局实现传统“4∶3∶2∶1”季度格局的概率较大,甚至有可能重现2009年“5∶3∶1∶1”投放格局。以全年新增贷款规模7万亿元至8万亿元计算,一季度新增贷款额将达到3万亿元,1月份新增贷款额有可能接近2009年1月份的水平。 2010年一季度新增信贷额超预期原因有2009年下半年在动态微调名义下进行的信贷窗口指导抑制和推迟了部分贷款需求,进入2010年后集中释放,不少分支机构期望在银行业以及各个银行的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尽可能占用更多的贷款规模等因素。
从技术层面,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点来自生产需求方面。在经济企稳回升过程中,贷款需求不断上升,然而受宏观政策动态微调影响,2009年下半年商业银行贷款投放速度大幅放缓,使得企业贷款需求被抑制。2009年尽管新增信贷总量超过9万亿元,但是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其中相当比重是发放给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另外受到房地产市场刺激房贷额激增,整个居民户新增信贷额高达2.25万亿元,由此可以推测一般企业贷款新增额并不多。2009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明显,同时用电量和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均显示实体经济不断转强,此时对应部分新增信贷却未达到正常和合理水平。被抑制的企业贷款需求在2010年一季度将会集中释放。 第二点来自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方面。截至2009年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达13.69万亿元,同比增长76.6%,这些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在开工建设的第二年进入用款高峰期,因此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信贷资金已经形成巨大的惯性需求。与此同时,各资金需求方已经掌握全年贷款额度的信息,充分了解到2010年在政策基调从非常状态下的非常增长需要回归到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增长的转变,新增贷款额度必然小于2009年。在这种情况下,用款方为保证自身的资金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自然会提早向银行申请贷款。 第三点,商业银行为规避可能出现的信贷投放窗口指导而提早增大供给。商业银行在2009年下半年信贷投放受到调控的过程中积累相当的放贷冲动。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表明,监管机构为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往往可能会以十分严厉的方式控制贷款投放规模,前期放贷少的商业银行就会失去扩充盈利资产的机会。 商业银行管理层非常明确地预期到2010年监管层将会调控和指导贷款投放,这种监管和被监管的博弈格局也使得商业银行倾向于尽可能早地发放贷款。作为常规和一般性考虑,“早放贷,早受益”是商业银行在年度考核机制下较为有效的经营策略选择。尤其是在年度工作会议之前提前占用贷款规模更能够争取主动。 第四点是商业银行部分表外贷款转回表内。这是一个特别因素。2009年下半年信贷规模受到调控后,商业银行通过将贷款转让给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发行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的方式消减自身资产负债表贷款资产规模。这些操作方法导致监管机构无法准确掌握金融体系的贷款数量,同时会加大信贷资产风险,因而被监管机构叫停。商业银行表外贷款转回表内也将推高1月份新增贷款的数量。 1月份新增贷款数量过大可能会引发监管层的关注。一方面,集中而过量的信贷投放可能引起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异常波动,尤其对管理通胀预期不利。另一方面,新年度开始过量投放贷款,则全年预计的信贷总体额度会被过早用尽,从而导致在年度后期倒逼贷款规模增加。具体的政策目标应当还是以宏观经济的主要运行指标为调控的基本依据,特别是物价走势和资产价格。 不过,从趋势上看,2010年1月份高速的信贷增长并不具有长时期内的可持续性,因此决策者不必采取过于激烈的管制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前述一些短期性的因素会随着信贷投放的推进而逐步消除,同时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对2010年的信贷投放会形成日益明显的约束,因此,从总体上看,应当对当前银行的信贷高速增长持相对宽容的态度,避免银行越担心信贷会调控、越加快信贷投放的格局,反而不利于信贷的平稳分布和增长。 到目前为止,关于2010年的银行信贷投放政策还缺乏清晰的政策指引和政策目标,也使得银行体系的决策缺乏清晰的参照:例如,目前既有传闻以具体的信贷投放规模为约束条件的7万亿元至8万亿元的规模调控导向,也有传闻以实际经济增长需要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为主要判断标准的市场化信贷调控目标,两者在实际决策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市场预期。 在2010年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依然会得以继续,但是具体实施中依然会保持相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具体内涵包含两个政策取向。一是为满足实体经济生产流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惯性对资金的需求,继续保持相当数量的新增信贷投放,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来支持经济的复苏和结构的调整。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回收过量流动性,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这充分反映央行当前货币政策的指导精神,要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推动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预期这三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