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2-23 作者:社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
|
即将过去的2009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对上海经济来说,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自身发展问题的倒逼,使得这个年度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挑战十分艰巨。可喜的是,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考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得以改善,世博会筹办工作有序推进。这是逆境中的亮点,可谓不易。 2010年即将来临。展望新的一年,上海经济如何走出新的步伐,经济发展如何再造新的驱动力,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命题。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发展到了关键时刻,解决好方向性命题,关乎的不仅是下一年度,更是为了长远的将来。
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来自于党政官员及普通民众的实干,实干才能兴市。常言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就是要脚踏实地,在克难攻关、啃硬骨头的过程中铸梦成真。一位地方领导干部曾说过:“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如果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山也还是那座山,难也还是那个难,就毫无能力可谈,也毫无水平可言。”这就是说,面对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广大党员干部想问题、做事情,都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实干兴市,讲究的是鼓实劲,而不是虚劲,讲究的是实效,而不是表面功夫。 今年,上海有六件重大事项值得一提,包括全力筹办好世博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南汇与浦东的整合、虹桥商务中心区建设、推进迪斯尼项目,以及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建设等。这些事情,关乎未来,联动性、带动性强,但任务繁重,不落实不行,不狠抓不行,而这正需要依靠一种实干精神。 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整个中国经济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上海作为一个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应当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上海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目前国际经济环境难以让人乐观,主要外部经济体的复苏还呈现出脆弱的一面。在外需不振,且靠第二产业的简单外延发展已无余地的条件下,上海必须通过经济方式的转变,来求得突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任务,不仅是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投入结构的调整,还是指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 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来自于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在2008年中如此表态,创新决定着上海未来的前途,对上海生死攸关。随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上海经济的结构问题早已显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充分暴露出来。故此,创新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力主推动科技创新,借助科技创新力的进步,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 诚然,创新依靠政府的推动,但也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力量。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上海经济工作而言,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一度成为上海各界苦苦思考的热点话题。可以说,民营经济和中小经济未来发育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上海经济未来的活力。 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也来自于民生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民生境遇的改善是拉动需求的重要基础。毫无疑问,改善民生也是个系统性工程,民众的衣、食、住、行牵涉到的事情千头万绪。但当前的上海,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是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住房难题。房价、地价的过快上涨,既影响到了民众住房需求的改善,更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后续发展的严重问题。
现在,是到了改变上海经济对于土地收入的偏好和依赖的时候了。应该看到,上海土地收入在城市整体财政收入中的占比还偏高,这反映出财政的不稳定一面。下大力气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切实整顿房地产市场的秩序,控制不合理的房价,成为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现实的课题。 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还来自于创造出更为清明的法治环境。成熟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之上。一个好的法治环境,将为经济发展起到护航的作用,反之,法治环境不行,经济发展必然缺乏有力的保障。 上海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城市,政府行为历来较为规范。但是也要看到,现实中仍存在执法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钓鱼”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海的城市形象。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最后,上海经济未来的驱动力,是进一步开放。向全国开放,向世界开放,向各种经济成分开放;不仅是让外面的东西走进来,也要鼓励上海的企业走出去。固化、守成,都是没有出路的。 时代在发展,上海在进步。上海经济的未来,依赖于真抓实干的精神,依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不断改革创新,依赖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清明的法治环境,依赖更强有力的开放度。告别习以为常的路径依赖,这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