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
    2009-11-12    作者:焦国栋 董振国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国内商用车企业与跨国商用车巨头成功合资。在这轮合资潮中,尤以中国重汽集团使用“绝对控股”股权设置与世界第三大卡车公司曼公司实现合资为典范,堪称我国汽车行业一次自主意识的真正觉醒。
    在商用车领域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新组建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从奥地利引进了全套汽车生产技术,确实曾给那时的中国商用车生产带来辉煌业绩。由于供不应求,企业不再关注技术革新,而是一味抓紧生产。企业由此渐渐放松了自主创新步伐,整整10多年没有明显技术改进,新技术变成了老工艺。当市场竞争放开、垄断地位不再,企业最终只能甘拜下风。
    随后,我国乘用车领域“以市场换技术”,其结果再次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之路坚决不能仅靠“舶来主义”,大街小巷举目难见中高档的国产品牌乘用车。国产乘用车多数集中在小排量领域,进入2009年以来虽然国家“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免”等拉动消费政策,对国产汽车销售起到了良好的拉动作用,中国乘用车企业可谓受益匪浅,但是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短期内我国乘用车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的格局尚难改变。
    在我国,市场对商用车的需求首先看重“经济性”而非“舒适性”。同等运力下,是购买一款舒适性更高、价值四五十万的进口卡车,还是购置一辆质量合格、售价二三十万的国产卡车,多数客户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正是由于占据了市场主导权,在此番商用车中外企业“合资潮”中,中国的商用车企业变得格外有“底气”。
    有了“底气”,就能在合资中变被动为主动。以与世界第三大卡车公司曼公司合资为例,陕西重汽在2004年就与之签署了F2000重卡技术转让协议,但是当曼公司以主要发展曼的品牌为条件提出与陕西重汽合资时,却没有被应允。无独有偶,中国重汽从与曼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过了25年历程,直到曼公司能给中国重汽提供今后10年至20年发展的稳定技术支撑,双方才进行合资控股。
    纵观商用车中外合资,与20年前思想滞后、行为被动相比,今天的商用车中外合资无疑已经实现“华丽转身”,如中国重汽以获得曼公司发动机先进技术为目的,以过半股权为底线利用外资,并且在国际市场划分上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同跨国商用车巨头曼公司谈判不卑不亢;福田汽车与奔驰合资生产则是为了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产品快速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商用车产业依然比较年轻,只有50多年发展历程,而西方汽车强国自工业革命开始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与之相比,我国商用车在安全性、减排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应通过中外合资,虚心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合作中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关稿件
· 中企自主创新调查报告:国企对创新最积极 2009-11-09
· 网民认为:中国应建造自主文化航母 2009-11-04
· 自主新能源汽车有效规避国际技术壁垒 2009-11-03
· 车险将建立客户自主查询信息制度 2009-10-23
· 江淮推出第三款自主品牌轿车 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