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是“预期”无须过于焦虑
    2009-08-2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称近一段时间来少数商品价格有所上涨,社会通胀预期有所增强。通知强调,要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问题。

    这个通知,指出了两个问题——其一,通胀隐忧是存在的,需要引起警惕;其二,若有必要,会采取措施防止价格异动。
    不难发现,进入8月份以后,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仍然保持7月份的涨势。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上周36个大中城市集市、超市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与前一周相比上涨1.12%。全国主要农产品[10.80 1.98%]批发市场24个蔬菜品种综合平均批发价比8月12日上涨4.30%。物价在去年实现硬着陆后,似乎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
    受猪肉、鸡蛋价格连续上涨的带动,畜牧产品价格近期均出现上涨。这又带动了饲料价格的走高,进而拉动粮价整体上涨。再加上当前北方旱情较为严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粮食和蔬菜价格,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似乎已经到来。由于我国最近两次较快的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涨价引起的,因此,猪肉、鸡蛋等的不断涨价,引发人们对下一轮通货膨胀的担忧,并不断增强通胀预期。
    其实,当前人们产生的通胀预期,原因并不复杂。首先,国内过量的信贷投放导致流动性充裕,新增贷款投入已超过7万亿元,为物价指数反弹提供了货币基础;其次,为了“保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认为,当前刺激政策已经初步取得效果。而为了巩固经济复苏的成果,未来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无疑,当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增强,会对经济产生副作用。一方面,在现实中,预期常常会形成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最初仅仅是一种预期,随后则演变为价格的实际上涨,并反过来强化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当人们预期到可能发生较高通胀时,为了抵消可能受到的损失,就会大量购买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使得市场投机气氛高涨。而火爆的股市和楼市,又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资产投资市场,实体经济复苏急需的资金却被大量分流,不利于经济恢复。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通胀预期,但也不要把通胀预期当成通胀现实,否则就会干扰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短时期内大量的货币投放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当前央行对通货膨胀的警觉和对金融系统的控制力,都是以前不可比拟的。7月份国内新增信贷已经出现回落,未来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上,不排除相机进行微调。国内货币投放虽然在继续扩张,但货币乘数已经出现大幅下降,从货币到物价的传导过程也将被拉长。再加上国内相对过剩的产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物价上涨的风险,短期内不会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
    另外,由于统计口径的关系,资产价格的上涨不会立刻导致CPI的上扬。加上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房租难以大幅度上涨,只要CPI中占比较高的食品价格可以保持稳定,国内的CPI很难大幅上涨。当然,以CPI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容忍资产泡沫问题的出现,对于通胀的监测,除了关注消费物价指数之外,也有必要关注更加宽泛的物价变动。如房价尚未纳入CPI的指标中,但房价的不断上扬,却会加强社会对通胀的隐忧。
    可以认为,自从理性预期理论出现以来,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都充分认识到了预期对于政策效果的反作用,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方面,更是纷纷尝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期管理,来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从而简化政策工具的使用、提高政策的效果。
    对于应对通货膨胀时最先被选用的货币政策来说,更应当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及时、有效地与社会沟通。央行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达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使社会主体加强对政策的了解,从而不至于产生预期上的偏差。从近期央行有规律地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季度、年度报告,可以认为央行正在尝试建立这种信息沟通的机制,以增强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信心。
    从发改委的表态可以看出,当前政府对物价上涨的苗头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于社会上已然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更是非常关注。发改委强调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无疑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当然,无论是对抗通胀还是弱化通胀预期,都不是单纯的货币或者财政政策可以解决的,必须做到各种政策的相互配合,未雨绸缪。

  相关稿件
· 美《商业周刊》:通胀担忧毫无根据 2009-08-28
· 肉蛋价格上涨不会导致明显通胀 2009-08-28
· 民众对通胀还有担忧 2009-08-28
· “疯狂的肉蛋”会否引发新一轮通胀? 2009-08-27
· 警惕肉、蛋涨价诱发通胀 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