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市场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为全体人民做好土地的保值、增值工作,努力把土地拍出个好价钱。
各位看官,不要担心土地管理局把土地价钱拍上去了,要担心的是有些家伙拿公家财物来私相授受、暗地里把土地打折出让给关系户、行贿者。所以,我以为土地价钱拍上去了是好事,拍低了才有问题,才是更需要担心的。
近来,土地市场风起云涌,开发商你争我夺,新的单价“地王”或总价“地王”频繁闪现,正可谓“楼市月有地王出,各领噱头数十天”。
对于此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地王现象”,一些媒体以“地王,又是地王”、“地王狂飙”、“地王频现”等颇具火药味的标题予以热烈报道,不少评论家、学者对此则忧心忡忡,多持批评态度。有的人称不断涌现的“地王”是“一个邪恶的魔咒”,担心“面粉比面包贵”会营造出浓浓的涨价氛围,提高人们对房价的预期,直接带来房价上涨的后果;有的人说“地王现象”的背后是开发商拉上股市和银行在豪赌,严重加大了股市和金融系统的风险;有的人批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为了财政收入而在其中推波助澜,砸碎了无数人的买房梦;有的人认为“地王”的不断出现预示着楼市蕴藏着巨大的泡沫风险,大量保增长的信贷资金流向楼市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
不过,要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地王”现象,或许会得出一些不一样的见解。
其实,“地王”现象并不新鲜,只要有土地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地王”总会不断涌现。1992年10月28日,深圳市政府将位于深南中路、宝安南路与解放中路交会的“黄金三角”、被地产界誉为投资的“地中之王”向国内外企业公开拍卖,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深业(集团)有限公司以1.4亿美元中标,创下了当时深圳的地价之王,“地王”由此得名。“地王”之名足够耸动,给人的印象足够深刻,乃至人们将该地块上建成的摩天大楼直呼作“地王大厦”,而忘却了它的全称是“信兴广场深圳地王商业中心”。就像当初人们在热议地王大厦的同时便把上世纪80年代深圳以“三天一层”的建设速度和54层、160米建筑高度雄踞当时全国高层建筑之冠的国贸大厦轻易淡忘一样,1.4亿美元与之后深圳屡屡爆出的“新地王”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再引起人们的惊奇。所以,“新地王”不断涌现是正常现象,长时间不出现才是反常,而何时出现最多只是个时间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
|